2015年4月30日 星期四

你家就是我家:來自互助的力量

   【文/塗振洋  臺北市雨聲國小校長】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裡,必經歷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隨著年齡的成長及背景的關係,三種教育的影響只是在比例的調整而已,家庭教育主要在於支持,學校教育在於啟發,社會教育則在於歷練;當孩子越小時家庭教育所佔的影響力越高,孩子也更需要家庭的支持與陪伴,除了言教外,境教與身教更形重要,雖然此時孩子若能親身體驗,其學習的印象才會更是深入與了解,但是在孩子有限的時間與機會下,亦不可能任何事情都必需親身經歷才能獲取經驗,所以模仿就成了他在學習上不可或缺的方式,透過觀察別人,進而轉化成自己的價值,這就是學習上很重要的類化與遷移的學習。

 在此,分享三個例子,讓你我彼此勉勵,第一個例子:記得有一次,大約是下午5點40分左右,巡視課後班下課情形,剛好走到二樓的教室,遇到一位孩子和他母親站在教室門口,好像在等人下課的樣子,因為恰好寒流來襲,天色也暗,順口問了那位媽媽:天這麼冷!怎麼還沒回去。那位媽媽告訴我:在等孩子的一位同學,因為老師還在指導她功課,等她寫完功課,一起載她到陽明醫院坐車。原來這位女同學平時都自己上下課,由於家裡住得比較遠,所以必須走到陽明醫院坐接駁車,再到捷運站坐車回家,因為冬天天色較快暗,女孩一個人走到醫院這位媽媽不放心,所以同時接自己孩子下課時也一併載那位孩子到陽明醫院坐車。

 第二個例子:一位高年級孩子平時都是父親接送上下學,但是一天因為南部有事必須回去處理,又恰巧這位孩子最近在家扭傷腳,再加上母親不會騎車與開車,所以那天早上母親只好帶著孩子走路上學;正要出門上學時,剛好遇到學校的一位家長也要送孩子上學,看到這位高年級孩子走路的樣子,得知她腳受傷情形,二話不說就一起載著自己孩子和這位孩子一起到學校來上課,省卻了這孩子走路的辛苦。

 第三個例子:是來自於一位幼兒園家長的分享,當她孩子第一次進到學校,參與第一次校外教學時,因為她剛好自己有事,所以無法參與擔任愛心媽媽;當孩子校外教學回到家,她擔心的問孩子今天校外教學怎麼樣?孩子若無其事的回答說:很好啊!誰的媽媽幫我什麼?誰的媽媽又幫我什麼?所以媽媽你放心啦!到第二次校外教學時,她決定參與協助,到了目的地,她看到了也感受到了,正如第一次校外教學後孩子所告訴她的景象一樣,班上孩子的媽媽參與校外教學,真的不是以照顧自己孩子為主,而是協助老師照顧家長沒來的孩子,就因為這樣,所以參與協助的家長不用擔心自己的孩子,因為別的家長也會照顧他;就是班上特殊孩子的家長參加,雖然只照顧自己的孩子,那也是因為家長認為我把自己孩子顧好,就可以讓老師更有餘力去照顧其他家長沒來的孩子。如此下來,因為家長的互助,也讓家長與家長間建立了感情,成為了朋友,也更讓孩子在校外教學時有更多的體驗。

 看完三個例子,您看到了什麼?這就是境教與身教,家庭教育不是只在我家而已,它更轉化成你家,推己及人,互助信任,這不就是孩子最好的學習嗎?有著家庭的支持,學校的啟發,必能經得起社會的歷練,心靈的富有永遠勝過物質的滿足。不要輕忽自己也可能對孩子、對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力,只要您願意,把你家就當成是我家一樣,那股互助的力量將轉化成彼此的孩子成長過程中最美的學習經驗與價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