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

從十二年國民教育談學校教育[文:柯麗萍/北市濱江國中校長]

隨著經濟時代的來臨,全國的教育已面臨積極轉型之思維,因此,國民接受基本教育的年限逐漸延長已成定局,教育部自1968年開始實施九年國民教育之後,至今已43年,接著又提出十二年國民教育的政策構想,並於2014年即將實施。

教育的本質是學生,所有的教育政策,無非是希望孩子可以更有競爭力、學得更快樂,而實施十二年國教或許是解決升學壓力的最佳途徑。因為十二年國教,關係到學生的教育、家長的權益,以及國家的競爭力,強調的是「適性揚才」、「教學正常化」、「高中職優質化」、「教育 機會均等」,在這節骨眼上,身在國中教育現場的我們,更應該以「一個孩子都不少」為前提,普及菁英教育、關懷弱勢學生;以「教師專業社群」為手段,增進教師專業對話、活化教學;以「適性輔導」為依歸,增益適性輔導功能、落實生涯發展教育。

一個政策的訂定,必是集眾人智慧而產生;一段政策的推動,必然招致眾人不同意見的質疑;一項政策的實施,有賴眾人全體的支持與認同,雖然目前眾說紛紜,但如果回歸到教育現場實務及發展來思考,孩子的教育,人人肩負重責大任,我們無非是要減輕孩子的升學壓力,因此,學校教育應如何去面對、如何去應變,已為當務之急,但觀念的改變應重於制度的改變,致力轉變學校教育,順應當前實際需要,建構多元、創新的教與學,真正落實學生適性輔導,才能讓學校在經營過程中,展現教育品質、表現卓越價值、建立學校特色、發揮學校效能、提升學校競爭力,以實現「校校有特色,個個有本領,人人有發展,行行出狀元」的全人教育理想。

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

給校園多一點美感的浪漫【文/廖金春 臺北市社子國小校長】

給校園多一點美感的浪漫【文/廖金春 臺北市社子國小校長】


 從某種意義來看,「教育美學」儼然將是「未來社會的一門顯學,提昇人類生活的一把鑰匙,造福世界公民的一組密碼。」

 因為依照狄伊•哈克(Dee Hock)提出目前人類所面臨的困境有三:1.各類組織愈來愈難管理好自身的事物;2.個人與所屬的機構有愈來愈多、愈烈的對立或疏離;3.不論人類的社群或是萬物滋生的生物圈都遭受破壞而愈形紊亂。果爾如是,是不是意味著人類現今或未來所生存的環境會愈來愈惡化,生活的品質也會愈來愈衰退,社會的現象也愈來愈脫序。

 而我們也總覺得現在的孩子好像缺少了幾樣東西,例如適應生活的能力不足、缺乏自信心及安全感、人際關係的建立與互動性差、缺乏真愛和對周遭環境事務無法產生高度的興趣等等。因而我們是否應該給孩子多一點的「美感浪漫」空間和機會,不應該一再的壓抑孩子的本性,甚至抹殺了孩子天生俱來的「美感經驗」,以培養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而不是「將孩子的自我價值放在大人世界的肯定中」,一切都只是為大人的期待而活。今後的教育活動中應該注入更多的「美的元素」,活化校園美的生態文化,讓親師生都能在充滿美感的學習環境中成長與發展,快快樂樂、健健康康的活出自己。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現在雖然正處於一種高科技、高經濟、多元化的時代中,但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是會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與藝術打交道,例如聆聽音樂、觀賞電影或電視、閱讀小說或散文集等,毫無疑問,藝術可以帶給人們無窮的歡樂,所以說現在的人們過的是一個處處充滿生活藝術的年代,也可以說是一個生活美學的社會。

 因而,我們不能再讓「美」失落於校園中、失落於社會中、失落於家庭中、失落於生活中。「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美」是促進人類進步、推動歷史前進的一股積極的力量,讓我們從政府、從民間、從社會、從學校和從個人上上下下一起努力找回「美」的動能,不斷的「自我昇華」美的感覺,創造出一個人人想要的美好校園的未來!

從「教師評鑑」看到教師的專業【文/劉榮嫦 臺北市西湖國中校長】

從「教師評鑑」看到教師的專業【文/劉榮嫦 臺北市西湖國中校長】


 教育部在2011年元月頒布《中華民國教育政策報告書-黃金十年,百年樹人》,作為2011-2020臺灣教育的發展藍圖,而其中除2014年起實施12年國民基本教育之外,另一項關鍵就是預計2011年底修訂國民教育法,為「教師評鑑」完成法源基礎。筆者今年11月26日參加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舉辦的「兩岸三地校長學學術研討會-教師評鑑」,獲益良多,除一一拜讀所有篇章,並對每位作者的高見表達由衷敬意之外,更摘要引用幾位專家學者的意見,以饗讀者:

 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黎萬紅教授指出香港及中國大陸為提升教育素質、培養國際競爭力,兩地均強調教師專業發展作為教育改革的核心。在香港,教師評鑑是以校本「課堂觀課」為主,校長、副校長及科主任每年對教師課堂表現作出判斷,並對教師整體工作表現撰寫工作報告,然後通知面談。而中國大陸除有嚴謹的教師分級外,更對教師在「德、能、績、勤」四方面作評價,「德」指的是教師的職業道德,具端正的教學思想;「能」是在學期內完成教學任務及各項工作,不對學校的各項檢核作成負面影響,而教師本人的研究文章及參賽獎項也列入考量;「績」是指學生的各項成績及競賽得獎紀錄;「勤」指的是沒有遲到、早退及缺課紀錄。雖然課堂教學是教師工作的核心,但兩地教師在不同比賽中獲獎與在行政方面的表現,才是教師升職的主要影響因素。

 市教大張德銳教授提出以形成性評鑑為主,以總結性評鑑為輔的「區別化教師評鑑體系」,內涵計有初任教師導入輔導與評鑑方案、資深教師的專業發展方案及不適任教師的協助與處理方案。黃三吉校長認為當前在臺灣最好的教師評鑑方式就是實施教師分級制,他建議先擬教師職務分級指標(校務參與、教學表現、學生輔導、研究著作、教具教材、與教學有關之進修、對學校的貢獻及社區投入等八項),再主張分為三級教師、二級教師、一級教師和高級教師四級制度。臺南大學黃宗顯教授認為教學不僅是技術,也是一種藝術,他從美學視野來探討教師教學評鑑可關注的內涵,包括「令人感動的愉悅」、「理念與情性」、「創新突破與成長」、「想像與開放」、「巧妙與交融」、「合目的與價值」與「精神自由自主」等。國北教大鄭崇趁教授以智慧資本理論為軸心,以教師角色職責及社會期望為半徑,運用評鑑指標論述,彩繪教師核心能力、認同承諾以及績效表現應有的面積色彩,搭建圓滿的教師評鑑指標與實施方式,希望能提供「教師評鑑入法」後的實務操作參考。

 專家學者的做法看法雖有不同,但回歸到教師自我角色的定位與認同上面,想想自己要成為怎樣的教師?教學理念是否是真實生命的願景?教育是良心事業,如果透過「教師評鑑」的各項專業規準,協助教師作個人專業成長,讓課堂教學更優化,學生學習更具成效,進而促進學校整體校務發展,提升教師社會地位與專業形象,那麼「教師評鑑」應該是水到渠成的。期盼透過不斷的研習進修,使每位教師都是評鑑專家,讓自評他評成為習慣,用一雙善意的眼睛及一顆柔軟關懷的愛心來自助助人,形塑優質專業的教師文化,那麼學生就是最大的受惠者。

2011年8月4日 星期四

別當直升機父母【文/黃明秀 臺北市教育e週報編輯】






 天下雜誌曾以「別當直升機父母」為封面專題報導,台灣有一群新生的「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是歷史上不曾出現的一批「過度介入」與「過度焦慮」的父母。他們像極了直升機,在孩子上空盤旋,無時無刻守望孩子的一舉一動。


 這群家長大多數在一九六一到一九七六年階段出生、解嚴前後接受大學或義務教育,被威權教育訓練為學歷至上的競爭動物,上最好的學校、爭取頂尖的工作。


 他們身處社會的轉變,身為父母後,試圖以不同於父母輩對自己的權威教養,創造出較民主或自由的「教養觀」(parenting)。再加上少子化,這批年輕的爸媽將全部關注放在孩子身上。




 不確定的教育政策,教育改亂象增加年輕爸媽的焦慮,更讓家長們憂心忡忡,唯恐孩子一個不留意即落人後。所謂「三歲定終身」影響所及,如雨後春筍各式各樣的才藝班應運而生,而且就學年齡層越來越降低,標榜零歲教育高收費的才藝班,讓家長們趨之若鶩,就其上課內容,由老師帶著孩子跑步、跳躍、鑽洞、攀爬,簡而言之,就是玩遊戲,但現在家長卻必須花費高額學費由老師指導,家長認定孩子必須經由這樣的指導才具備某項能力才放心,其實家長如果能每天定時帶孩子去公園跑步運動也就夠了,但家長的盲點似乎很難破除。


 報導中提出台北某明星學校的愛心家長高達三百多位,比在職老師人數還多,以家長關心學校教育這是值得稱許,但卻也易於陷入干預教學--


 有家長明白告訴老師,他的孩子一定要坐在第三行第三列的位子,問其原因,家長大言不慚的表示那是全班居中最好的座位,可以很清楚的聽課,完全不理會其他學生的權益,當老師拒絕這項要求,可想而知,一連串的干擾於焉產生,讓級任老師不勝其擾;還有家長給孩子帶手機上學,孩子在學生受了委曲,一通電話,家長馬上衝到學校不分青紅皂白興師問罪;不少家長暗示或爭取孩子可以擔任班長模範生……,諸如此類,造成老師教學的困擾。據聞不少學校在六月畢業典禮前,總會因「市長獎」總引來不愉快的爭執,因為家長們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如過得不到獎項,就歸咎老師不公,甚至禁止孩子參加畢業典禮。諸如此類,家長過度干預,就孩子人生漫長的成長過程而言,是阻力絕非助力。


 讓孩子適性發展、給孩子多元的碰撞點,是天下父母心。只是一旦把學習當做軍備競賽,為了爭名奪利,就成為過度介入的直升機父母。直升機父母的出現,其實顯現現代父母內心對「完美小孩」(perfect child)的期待。以孩子的成就當作自己的榮耀,雖然沒有父母會否認行行出狀元的價值,但他們還是無法避免用各種量化指標,判斷孩子的成敗,而成功的定義是上好的公立大學、得到高學位、有極強的人脈、豐厚的收入、過很好的生活。


 可悲的是教改十年,家長還陷在「升學主義」的泥淖,台灣的孩子每天被逼超過十六小時單調的學習,塞進許許多多無法實際應用知識,台灣孩子學習的內容能應用在未來的,不到三○%;而根本無法出現創造的文化。


 「別當直升機父母」,這應是年輕的爸爸媽媽給自己的期許,也給孩子成長的空間,減輕自己的壓力,也給孩子自我嘗試的機會,漫漫人生路,欲速則不達,放鬆心情,孩子的潛能無限、創意無限,家長不用過度憂心。

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

2011年7月1日 星期五

親師合作共創三贏[文:白師舜/臺北市立誠正國中校長]

親師合作共創三贏[文:白師舜/臺北市立誠正國中校長]






 


 大家都知道教育分為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三個部份,各司其職;更清楚唯有此三者充分且密切的合作,才能將孩子教好,成為國家社會未來的人才。


 但是教育的外在和環境速速變化,從法令、科技、觀念及新興議題等不斷的變化演進。從前的能力分班、體罰、強迫補習等早已經明令禁止,而如霸凌、性平、家暴或校安等事件現實通報及違反受罰,到最近『教師工作守則』研議希望每天22時以前,老師不得拒接家長電話等,更加顯示學校和家庭、社會密不可分的情形。


 然而,社會上每每發生學生或教育相關事件,學校教育或老師是最先被檢討的,做不好當然應該檢討,但是,不全然、更不應該把責任只加諸學校或老師。即使是最簡單如學生出缺勤、生活教育沒有家庭教育的配合,都很難落實;更何況較嚴重的如學生霸凌還涉及社會教育或媒體的影響,所以如何落實分工和協調,必須要有整體的協調和合作且跨單位間的整合機制,才得以畢其功。


 其他如面對12年國教,升學方式的變革,教師們更應該注重的是如何結合家庭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讀書態度、有效的自學方法及時間管理,才不至於隨升學制度搖擺而耽誤了學習和影響自己的競爭力。


 我常告訴家長,孩子是上天給的最好禮物,他們的成長只有一次,必須把握時間,用心協助和陪伴,用正確的方法配合學校共同來教導。錯過時機,沒能把孩子教好,即使賺得全世界,也沒有意義。所以親愛的老師們,讓我們以父母的心,將每一個孩子視如己出,和他們的父母,充分合作,成為孩子教育的最佳合夥人和孩子成長最堅強的支持與後盾。



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教育美學【文/謝素月 臺北市立明道國小校長】

教育美學【文/謝素月 臺北市立明道國小校長】






 「一切活的事物都在尋求更加美好的世界!」(Popper,1979)


 


 「美」是指「某一事物引起人們愉悅情感的一種屬性」,美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是具體環境、現象、事情、行為、物體對人類的生存發展具有的特殊性能、正面意義和正向價值,人們受外在事物的刺激和影響產生了愉悅和滿足的美好感覺後,從中產生了相對抽象的事物或實體。簡言之,美就是一種愉悅、滿足的美好感覺。




 將美好的經驗浸潤在學生的學習歷程中,培養良好的師生互動,師生之間產生一種水乳交融的親密關係,進而激發學習者的學習意願,願意主動學習,教學者也因為學生的努力學習及成就感到欣慰與滿足,這樣的美好經驗與感受,我們可以稱之為「教育美學」。




 教育是人類昇沉的樞紐,是人類向上提升的最佳途徑,世界各國莫不以創造優質的教育為重要的指標,以優質教育促進國家歷史文化向上提升,並朝向高品質高水準的先進國家邁進。然而,我們現今的教育現場,處處可見教育失敗的案例,學生不良行為的發生頻率居高不下,道德淪喪的犯罪層出不窮,這些社會案件一再地發生,對這個社會造成很大的衝擊,讓我們身為教育人員的為之汗顏與無奈。


 從科學的驗證方法去探究教育時,總會發現:有很多教育現象的確無法以量化的、統一性的、一致性的、複製的理論去解釋,教育現場是複雜的、豐富的、微妙的。受到大量「科學的驗證」強而有力「數字會說話」的影響,教師們漸漸的失去了與生俱來的「美感反應的天性」,失去「最能夠進入學生生活世界」的主角地位,教育現場常常為了要求達到一定的績效,一切的作為都變得不「美」了。


 講求學習行為效率的教學現場,重視的是學生外在的表現。教育現場可能有這些情況:學生不願意學習時,我們說他不認真;學生常常遲到,我們說他習慣差;學生口出髒話,我們說他沒家教;學生穿著及儀容沒有依照校規時,可能會被叫到訓導處訓誡;學生繳不起學費時,會被貼標籤;學生打架時,兩人都受罰;學生在有好表現時,都是大人們的功勞;學生在表現不好時,都是他自己不規矩……。


 講求學業成績效率的教學現場,重視的是學生所得的分數,學生課業成績差,說他不用功;學生聽不懂教師上課的內容,會被說是智商差;學校裡的學生常被以成績進行能力分組,一般認為這樣比較不會影響全班的學習進度;考試制度主宰教育的一切,考試分數的高低就是學生好壞的表現;師生之間的話題,常常以考試分數為重心,這樣的教育現場讓一些考試分數差、行為表現不好的學生產生了畏懼、討厭、失望、傷心和不信任的感覺,教育變得不「美」了!


 那麼,我們要如何讓教育展現它的「美」?教育的實踐場域是教學現場,教育美學是師生相處時的美感經驗的互動,教師的教學有無限伸展的空間,如果只限定在「教育效益」上,而不考慮教學歷程中師生的互動及互為主體性,如果教學被視為技術的呈現,而缺乏藝術的表現力,那麼,教學就不美了。因而,「教育美學」是「一種優質的課程與教學歷程」,這種教學歷程,必須師生共享教學過程的愉悅和激賞,才能展現教育的最大績效。


 教學有實際的目的也有美學的目的,上課的時候,我們的目的是在享受師生互動的過程,而非用控制及規定的方式,逼學生達到實際的目標。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有情意性陶冶,有情意性陶冶,才會有愉悅的享受與滿足感覺。唯有自我肯定藝術表現力表達出來的時候,教學才會有內在的滿足。主體的內在生命是運用教材來表現藝術的,教師每次的教學都是一種美學藝術的展現,教師的課程設計透過學生的表現力展現出來,是一種藝術的展露。因此,教師的教學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藝術,這種兼顧技術與藝術的教學是無比的豐富,更是教育美學的最大價值所在。


 教育美學是一種深層的描述與理解,學生的身心要被老師重視,學生的內心世界要被全面的關照,老師要重視、鑑賞「獨特的」、「不可複製的」教育現象,並積極的進行詳細的了解,老師要瞭解學生的家庭背景、瞭解學生的學習程度、瞭解學生的生活習慣、瞭解學生的性向潛能、瞭解學生的身心發展。教師對於教學工作及課程設計理念必須仔細的自我反省,教學工作的對象是人,而人類的思考方式是複雜的、變化的、感性的、受環境影響的、不可預知的、非死板的,因此,不能以工廠生產式的框架套在人的教育中;把教人的工作當成工廠製造產品的想法是可怕的。




 艾斯納(Eisner,1983)說: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教師應以專業的知識設計課程、並且在教學情境中,依據現場的情境、學生的反應,以專業經驗的「慎思熟慮」(deliberation)對學生做立即的回應,珍惜師生互動時產生非課程設計內容的「突現課程」,教學之後對於自己的教學行為,再做一次謹慎的反思與評論,使自己的課程設計不斷的成長與進步,這是一種美、一種教育美學藝術,美學藝術是不斷創新、不斷的賦予作品意義的,最可貴的是,美學藝術不擔心人類會因此而自我毀滅,它提供人類無限的發展空間,鼓勵人類飛揚的思想,並使人們的最深層善良的理性得以紓解與表達。


 教育需要這種藝術家的修養與發揮空間,教育美學提供教育人員這種從事教育工作究希望的遠景,一個追求教育美學的教師應該知道,唯有這樣的實踐與作為,才能開啟師生之間愉悅交融的窗戶,才能展現師生之間美感經驗的交流,如此,才能展現教育美學的最大價值!

2011年5月11日 星期三

親師生三贏從信任與接納開始

老師教學或學校辦學的順與不順、學生人格養成的良與莩,乃至學生在校行為表現的好與壞,往往與家長是否願意接納老師、信任學校,以及老師是否樂於勤於和家長溝通有著莫大的關連。老師越是樂於勤於和家長溝通,家長就越信任接納這位老師;反之,若老師認為教室內是我的王國,非必要絕少主動與家長溝通聯繫學生的學習情形,則家長就越無法信任該班老師,甚至牽怒學校,引發一連串莫須有的質疑與反彈,使老師無法安心教學,學校校長和主任也必須忙著滅火解釋,攪亂原本單純平和的校園氣氛,連帶學生也就無法安心於學習,甚至仗勢著父母會在背後不分青紅皂白的撐腰,反而在班級內更加有恃無恐,成為班級小霸王,老師稍一管教便動輒得咎,乾脆採消極態度,只求在校平安就好,弄到親師生三輸的局面,實非學校教育所樂見。

2011年5月8日 星期日

教育的核心價值

教育的核心價值【文/吳清山 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


 「教育是什麼?」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盡相同。


 「教育的核心價值有哪些?」每個人想法可能不太一樣。


 雖然如此,但是教育總有些共同遵守的規範,否則很難施展教育功能和拓展教育效能。因此,找尋出為大家所能接受的教育核心價值,實有其必要性。


 


核心價值通常是指個人或組織成員奉行的基本信條,而教育的核心價值可說是指引教育人員所作所為的關鍵要素,它會影響到教育的效果。



 既然是核心價值,具有其持久性和關鍵性,不宜過多,否則就不宜稱之為核心價值。教育的核心價值為何?特別提出4L,以供參考。



 第一個核心價值是關愛(to love):教育一種生命影響生命、生命感動生命的志業,必須以「愛」為核心,人人相互關懷,彼此相親相愛,教育有愛,行動無礙,愛是教育的原動力。



 第二個核心價值是樂活(to live):教育是一種生活,生活是一種教育,教育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教育。教育要幫助一個人快活,也要讓人樂活,才能看出教育的功效。快快樂樂過生活,才能彰顯教育的價值。



 第三個核心價值是引導(to lead):教育本質在於開啟個體潛能,幫助個體自我實現。教育不是壓制,也不能強迫就範,必須因勢利導,才能水到渠成。因此,教育必須透過引導,才能可長可久。



 第四個核心價值是學習(to learn):教育的目的,在於幫助每個人進行有效學習,透過學習,建立一個人應具備的知識、情意和技能。教育不能沒有學習,否則只是浪費生命,不具意義。



 To love and live:教育有愛的推力,生活就會多姿多采;



 To lead and learn:教育透過引導力量,學習就會五彩繽紛。



 「關愛、樂活、引導、學習」四大元素,就是我個人認為教育的核心價值,您覺得呢?



2011年4月3日 星期日

Anti-Bullying,從根本做起

Anti-Bullying,從根本做起【文/陳錦蓮 臺北市劍潭國小校長】






一個比一個誇張、一件比一件嚴重的校園霸凌案例被媒體揭露後,引起整個教育體系與社會關切,「反霸凌」聲音四起,「反霸凌」成為校園重點工作,於是反霸凌宣言、宣示、宣導一場接一場上演。




 惟投藥須對症,在深思如何運用教育力量防治彼等嚴重霸凌情事發生,須明瞭霸凌現況。兒童福利聯盟調查指出,在小學「關係霸凌與語言霸凌」最常見,若此,反霸凌則應從教孩子如何與別人互動學起,從最根本的社會技能教起。


 首先,要教孩子學習友善對待他人,學習在與別人互動時,能表現出讓彼此溫暖的行為,增進彼此更親近的情誼。舉凡溫暖的微笑、善意的眼神、關懷的話語…都是友善的表徵。老師可以從鼓勵孩子口說好話做起,看見與讚賞別人很棒的地方,輔以適切的手勢、柔軟的表情更要以身作則隨時激勵孩子的好表現,要隨時看見孩子的進步,欣賞他,賞識他;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




 其次,要教孩子學會理性表達自己的主張。老師可以教孩子如何用適當的方式訴求自己的權利,諸如:考慮對方的權利及心情、提出希望對方做什麼、用對方可以接受的方式說話等。學會表達自己的主張,可以讓孩子維持自己的尊嚴,也能關心他人的權力和情緒,人際關係自然圓融。




 最後,教孩子學會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也是重要課題。一個人若能學會情緒管理技巧,當負面情緒產生時,能察覺、接納,並且改變負面思想和態度,用比較好的行為模式來解決問題,使自己與他人有更好的互動模式。而「覺察自我情緒」、「管理自我情緒」、「認知他人情緒」及「自我激勵」則是學習重點,以教孩子如何處理生氣這一個情緒為例:要教孩子對生氣有健康的認知,認識人可以生氣,但不能讓自己被生氣抓住;要教孩子如何笑看生氣並採取適當的行動:包括認識生氣時的生理反應、明白生氣會作出後悔的事情、學習讓生氣冷靜的方法、學習轉換不好念頭、學習用正向想法思考事情等。經由情緒的辨識,能掌握情緒的理解能力,包括接納自身正向與負向情緒,同時了解他人情緒,進而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並能控制自我情緒能力。




 試想當孩子循序學會友善對待他人,學會理性表達自己的主張,學會情緒管理,在團體生活中面對問題時,他是不是更能與他人合作,更能同理他人,更能尊重他人,進而展現自律,活出自信,成為人見人愛的孩子。當這些技能深植成為孩子的習慣,可以預見,校園中「關係霸凌」與「語言霸凌」之機率將降到最低,甚至趨近於無。教育本是教人成人之希望工程,「Anti-Bullying」應從孩子每天的學校生活學起,應落實在每天的學習課堂之中。



2011年3月10日 星期四

著眼孩子的一輩子【文/蘭雅國中退休校長 尤玉莞】

著眼孩子的一輩子【文/蘭雅國中退休校長 尤玉莞】




 九十九年七月我卸下了校長乙職,告別了三十四年的職場。回首往事,以擔任主任與校長期間磨練最多,體會也最深。一路行來,得諸多善緣相助,自覺成就大於挫折,歡喜大於痛苦,更覺擔任教職乃生命中的福報。


 在學校經營中,深感優質組織文化的建置是治校的重要關鍵。而身為校長,肩負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之責,要珍惜前人優質的學風,視如細瓷呵護之;也要因應時代變遷與教改風潮,引領內部激盪,讓組織文化如江河成其大。而在文化的形塑過程中,校長應以更多的自省、包容與精進為出發,聚焦組織核心價值、擬定辦學策略、落實校務推動,更要發揮影響力,引導伙伴共榮共存的意識,方能朝學校願景邁進。


 而一如校長難為,行政與教師伙伴亦難為,然每位伙伴皆可在難為中找到應為與可為。行政團隊服務教與學,其服務的滿意度與與校務推動成正比;然行政另有教育功能,旨在引導親師生往理想的方向前進,是以舉凡活動辦理、制度興革、會議進行等,皆宜佈建教育的意涵於其中。行政事務繁瑣,時要面臨各種衝突及危機事件,圓熟的溝通協調、敏銳的洞察、倫理的思維、責任的承擔等,皆為行政專業的要件。而站在第一線的教師們,肩負教學與輔導之責,是學校最重要的基石。絕大多數的教師皆是優秀敬業的好伙伴,以孩子的成長為己任,並關注學校的榮辱,令人感佩。惟教師常被家長高度期待,然多元價值觀時而帶來混淆,加以政策不斷推陳出新,其負擔與挑戰日鉅。此時專業的高度追求更顯重要,唯有在愛與榜樣下彰顯專業力,方能因應時代的脈動,確保教學自主與為師者的尊嚴,讓教學生涯可大可久。


 卸下職務後,自喜漸不為人識;然仍心繫教育,謹分享上述點滴心得,期盼我教育伙伴皆能著眼孩子的一輩子,為其身心發展、知識追求、品德涵養及才藝延伸做最佳的奠基,在成人的過程中擁有成己的喜樂。



1000304校培班拜師禮

http://blog.xuite.net/hjmmickey/general/43208351

親情沒有隔夜仇

親情沒有隔夜仇 戴晨志


我正試著想像一個事件場景――假如我有個兒子,父子關係不融洽,大學畢業後,送他到美國唸書、進修,可是,有一天,我兒子從美國傳來一封電子信,上面寫著:「你們以後不用再e-mail給我了,錢也不用匯了,我會自力更生,我會活得很好,也不要用再找我了……」從此以後,這個兒子就人間消失了三年多,至今仍沒聯繫…


假若我的兒子用如此冰冷的電子信.向父親做「斷絕血緣關係」的告白,會讓做父親的我,心境是如何的悲慟至極?


孩子,對不起


這樣的事件場景,並不是發生在我身上,而是台灣成功大學航太系教授景鴻鑫的真實故事。據聯合報報導,景教授最近出了一本書,書名是《孩子對不起――一個父親的懺悔》;他在新書發表會上向在美國失聯三年的長子景威喊話:「孩子,爸爸永遠等著你,要當面向你說聲對不起!」


為什麼景教授會「出書、向失聯的兒子道歉」?因深信「棒下出孝子」的他,對長子從小寄予厚望,但孩子成績不理想,在他長期的打罵教育下,失去了原本活潑、可愛的笑容,也失去了自信心。


兒子在電子斷絕信中說:「印象中。你的笑容,只有在照片裡看過,當我傷心的時候,你從不曾出現」、「我想忘記過去,過我自己」……。就這樣,寄出電子信之後,父子親情就如同斷了線的風箏,兒子似人間蒸發,故意消失,不認父親了。


在新書發表會上,景教授悲慟地說:「這三年來,我和妻子在一次又一次的淚水裡深切檢討,我們都太自以為是,以為『對孩子好』,就強加諸在孩子身上,卻忘了孩子心裡的感受……也希望天下的父母,不要犯像我-一樣的錯。」


真的,當父母的人,對待孩子常是――「想愛他,卻傷了他!」「愛之深,責之切!」可是,孩子畢竟是單獨自主的個體與生命,他的才華與強項,不一定在課業成績的分數上啊!


景教授說,有一次,他在盛怒下,大罵兒子――「我一輩子的名次加起來,還沒有你一次多!」當時,孩子的臉上充滿著恐懼、憤怒、怨憎的眼神。


也有一次,就是四年前,他們父子最後一次爭吵,孩子冷冷地對父親說:「如果我十年不回家,你會怎樣?」當時,父親也冷冷地回答:「我等著你十年後凱旋歸來!」這冰冷、沒溫度的父子對話,讓孩子打定主意,和父親斷絕關係…。


愛之深,責勿切


記得,三年前我到馬來西亞檳城演講時,曾看到一幼稚國的廣告,上面寫著:「孩子們喜歡去好玩的地方,但他們只留在有愛的地方。」


沒有了「愛」,有些孩子寧願選擇斷絕親子間的聯絡,獨自面對人生;這,多讓父母心慟啊! 「愛他,就別傷害他!」「愛之深,責勿切啊!」


悲慟難度日的景教授,勇敢地出書,並公開向孩子「認錯」;他也透過各種管道,四處打聽兒子消息,後來得知兒子借了十萬美金的助學貸款,完成碩士學業,已在美國一銀行工作,並交了女朋女。孩子把憎恨父親的心,轉化為努力上進的動力,這也讓心痛的父母,稍有些寬慰。


最近,我把一張積壓七年的書法,拿去裱框,掛在辦公室牆上。這書法是傳播學者鄭貞銘教授親筆所寫,寄給我的;他說,他心血來潮,就拿毛筆寫下:


「人生沒有回程票,親情沒有隔夜仇。」


這句話,我好喜歡,送給全天下「為人子女」的每個人;也祝福景教授全家人,早日快樂、幸福團圓。


◇(摘自中信Young元月份創刊號)

2011年3月3日 星期四

【臺北市立關渡國民中學校長 趙瀅君】




 有一天,一位社區民眾隔著圍牆向校園裡張望,好像在搜尋著某些訊息,我好奇地走過去想知道他有什麼事。一知道我是校長,他便問了:「你們學校會要求學生寫作業嗎?」我說:「作業?當然是要的,不過作業有很多形式,目的在幫助孩子們學習。」接著他又說了「哦,為什麼要有作業?為什麼不能去掉作業,好讓他們可以快樂的學習呢?這樣子太注重升學了!」這其中要不要寫作業、快樂學習與注重升學之間的關聯,我想,是很複雜的。


 孩子們在學校的時間,大部分以各領域的學習為主,而老師們努力地想辦法開展他們的潛能。為了讓孩子們明是非、會思考,一些知識的學習是基礎,也由於有這些基礎知識作根基,往後的學習才能如堆積木般越堆越高,也才有更高層次的理解和應用。但光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解,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尚無法真正消化吸收,只是有初步的印象,根據研究,必須經過反覆練習,才能把短暫學習到的資料,變成一種長期的記憶,也才能真正為自己所應用,因此老師為幫助孩子們練習,便運用各式各樣的作業,有時難免枯燥,卻是學習的必要過程。


 當然,如果學習的過程有一些趣味性,或許不待老師、父母提醒,他們早已往前邁進。學校老師為了讓孩子貼近這樣的感覺,無不使出渾身解數。曾經看到一位英文老師在課堂上拼命打嗝,一邊打嗝時還一邊發出〝hiccup〞的聲音,臺下的學生早已笑成一片,但同時也把這個單字給記住了。


 另外,偶爾給予精神或物質的鼓勵,那就像是到了加油站灌注滿滿的能量,可以繼續駛向學習之路,最終感受奔馳的愉悅。最喜歡聽孩子們分享他們學習的心路歷程:「這次的數學,我想好久,終於給想出來了,我好開心。」或說:「最近多花了一些時間唸英文,突然感覺題目好像變簡單了。」我都會覺得他們已開始享受學習的樂趣。


 最近公布了有關我國參與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2009的成績,引起一些關心,個人倒覺得不管結果好壞,學校總要做好優質的教育工作。較為擔心的是學習的雙峰現象,那表示教育的專業還有努力空間,針對個別學習成果的提昇,得有更多元的做法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