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9日 星期四

美感是與世界對話的窗

【文/張育慈 臺北市立大安幼兒園園長】 pic

  如果生活是道光,美感的眼便是那扇窗,灑落在心中最幽微的地方。「美感」指的是由個體內心深處主動建構的一種感知美好事物的體驗。我們時時刻刻都存在生活的光裡,心靈卻不見得能探索、覺察光影的變化。

  曾經以為美感只是天生的識別能力,但當再次造訪烏非茲美術館,走在義大利的街道,身處充滿靈魂的羅馬式古建築間,與時尚設計的櫥窗擦肩,沉浸在一個有悠久歷史文化、古老建築、藝術美學的環境……才發現原來美感是一種對生活週遭事物的敏感與覺察,透過日常感官的刺激,它喚起人們豐富的想像與創作潛能,進而形成個人的美感偏好與素養。

  於是你明白,一雙看得見光的眼,是需要一生去培養的。

  因而紅、黃、藍……不再只是美術課程教師手中的色相環,當孩子有機會親眼看著夕陽沈落西山,他明白了所謂「火紅的夕陽」不是單一的一個顏色,而是挾帶著一點紫、渲染著一點黃的動態變化,複雜而無法用語言概括的經驗。於是那一刻,他看見了生命。這種感知美的能力,讓孩子與世界連結,進而產生對生活環境的情感關懷與對社會文化的認同。

  「臺灣.好美~美感從幼起、美力終身學」是教育部提出的五年(103~107)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願美感教育不再侷限於藝術的範疇,而能成為生活的一部份。期待透過此一計畫,落實美感教育從幼做起,美力的終身學習,並提升教師與教育行政人員美感素養、厚植美感教育研究發展實力。學校的老師能從「美的欣賞」及「美感的培養」開始引導學生。讓孩子自生活環境與經驗裡,去覺察、感受、欣賞、發現美,進而擁有創造「美」的能力。美學教育不僅可藉以涵養高尚的人格和情操,更是一切教育的核心。

  畢卡索曾說:「我願意花一生的時間,向孩子學習怎麼畫畫」。每個人天生就具備對於美的感知能力與想像,但這種潛能需要透過豐沛美感經驗的累積,才能逐漸發展。因而在學校裡,我們期許能透過環境與課程的形塑、師資的培訓,使得美感教育從小紮根、在藝術的場域萌芽,啟發孩子的美感覺知與經驗,奠定美力終身之基礎。進而,提升家長的美感素養,使美學能走入家庭,甚至結合社區,營造生活環境,享受生活美學。

  當美成了一股體內自然流淌的血液,源源不絕存在每個呼吸心跳間……即使走在生命的暗巷裡,我們仍然有扇窗,隨時迎接黎明的曙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