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8日 星期三

夢田園

 【文/李鍾慧 臺北市公館國小校長】
 教育的場域該是怎樣的風貌?
   
 在經營學校的理絡中,「學校願景」是僅次於法規的最高指導原則。接續前人的篳路藍縷,審思這願景在過去、現在、未來的適宜性,揉合天時、地利,人和,考量「校有」進而「校治」從而「校享」,立為「校本」。
   
 有句話說「偶然」有時會成為「必然」!在歷經各種生活型態乃至於今的資訊時代,田園教育竟又冒出根與芽!原來,我們還生於地球,所以要讓親師生瞭解地球災難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打造「校園田園家園」的學校新概念,結合食農教育延伸為食安教育,培育學童知識技能情意,從親近土認識土從而種下土地正義的種子。
   
 作家黃春明先生曾言:每一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有一段鄉居的經驗。原來那是最如母親般地呵慰--風聲雨聲聲聲入耳,泥香草香陣陣夢迴。然,曾幾何時,這樣的場域被填充了不透水鋪面,觸目所及以高地價地段為追求,在都會中,雖然有著處於水泥建物中的學習資源,卻乏了生命的感動,人與境是嚴峻的一條線,無法合一。人類創造了建築,建築卻影響了人類。「擺脫束縛,營造環境」成了另一條生路,是給予一個舒適的學習空間,以最接近生命的方式,用「土課程」--田園教育讓孩子透過翻土栽種照料,觀察陽光空氣水與生命的重要連結,這是沒有框架的教與學過程,用整合教學,透過手腦的結合、讓學生從小「活生生的體驗」。運用多向度的創意種植,啟發生命處處可逢生的生命教育,從而培養「護生態會生活愛生命」情操。運用「小田園教育」以環境教育、生命教育、品格教育為核心,提供孩子體驗學習機會,讓孩子認識作物生長,體會辛勞,從飲食中實踐「關心健康」、「關愛大地」、「關懷生命」的教育風貌。
   
 現在教育,常有受制於「課程」和「進度」,該在何時「教人」之問?如此,更應發揮「全人」的概念「照顧身心靈,培養完整的人」,透過生命教育的歷程,幫助個人「發展他自己、完成自己的使命」。讓親師明瞭教育是尊重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是為了要凝聚並等待孩子內在生命的能量的過程。所以,我們用心於斯,藉由田園教育導入校本課程讓學習與領域教學結合,發揮知識與實作相互印證效能,培植實事求是與挫折容忍精神。給孩子足夠時間和空間,尊重孩子的發展,給予適當的啟發,讓孩子長出健康的自我。  

 假期留園班我看著幼童手執昆蟲箱,小心翼翼地為小白菜捉蟲的神情,在寸土寸金的都會區種植,若說種出的是黃金菜,我更願意說「小田園教育」是給孩子「黃金童年」的最佳獻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