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TIMSS PIRLS評比  全球青少年閱讀力 我首晉第9

TIMSS PIRLS評比  全球青少年閱讀力 我首晉第9 我國參加由IEA(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委員會)主辦,針對國小四年級與國中八年級學生進行「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及針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進行「促進閱讀素養研究」(PIRLS),結果昨天出爐。八年級學生數學和科學分別排名第二和第三名,四年級學生分別排名第四和第六名,PIRLS排名則從第二十二名躍升為第九名,我國首次進入前十名。 八年級學生TIMSS數學平均六百零九分,較二○○七年進步十一分;國小四年級平均五百九十一分,進步十五分,優於美國、日本、芬蘭等先進國家。科學教育方面,八年級平均五百六十四分、四年級平均五百五十二分,與二○○七年無明顯差異,顯示學生科學成就仍有進步空間。 閱讀方面,四年級學生平均五百五十三分,相較二○○六年進步十八分,排名進步十三名。台灣學生高分群人數明顯增加,低分群人數減少。圖書借閱量及閱讀興趣也有明顯進步,顯示閱讀教育推動,已收到成效。 但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數學和科學的學習興趣與自信心方面卻明顯偏低。四年級和八年級學生喜歡數學的百分比,都低於國際平均;科學方面,八年級僅百分之十七,落居第二十四名,閱讀部分,在四十五個國家或地區中,閱讀動機排倒數第四,閱讀能力自我評價排倒數第三,顯示出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和信心度明顯不足。 城鄉差距亦是重要的影響。台灣學生學習成就,城鄉差距遠比國際平均來得嚴重,鄉村學習成就低層級的學生人數,比大都市要高出許多,差距甚至隨著受教育的時間增加而更形擴大。另外,學前親子閱讀、父母閱讀態度與習慣,對於學生閱讀習慣也有相當影響,但台灣父母在這方面與國際相較明顯偏低。 【記者杜憲昌台北報導】

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2012年12月15日教育111活動

2012年12月15日教育111活動從申請書收件,申請書的初審,實地訪視的複審,最後由認證委員會決審小組進行綜合研判,確認通過之學校,再舉行頒獎典禮,文壽主辦規劃,活動情形如下:  
     101年度臺北教育111標竿學校頒證典禮,於12月15日上午10時30分,假臺北市龍門國中演講廳舉行,來自全市20所公私立學校代表,逐一由教育局長丁亞雯親自頒發標竿學校證書與獎牌,給予肯定與嘉勉。
      頒證典禮中並邀請三所標竿學校展演,首先由明倫國小大鼓隊的「鼓樂齊揚喜迎賓」展開序幕,以傳統擊鼓藝術歡喜迎接所有的嘉賓,增添溫馨的節慶氣氛;景興國小的管樂隊,為典禮現場頻添典禮創意與活力,在景美女中手語社表演活潑靈巧的手語舞蹈中落幕,在隆重的典禮中充分展現各級學生多元發展、專長學習之亮麗成果。
      今年度標竿學校中,有湖田國小的生態教育—「蓬萊原鄉‧自然美境」,運用在地資源,以「蓬萊原鄉、農耕體驗、海芋之戀、蝶舞花語、草山武學、舞獅傳藝、生態服務、學習自然」等教育活動,開創湖田生態新教育;景美國小的環境教育—「悠遊咱的好厝邊」,以校內百年金龜老樹為起點,融合樹木保護及環境教育課程,營造教材化的校園,並結合社區特色,善用社區資源,發展自行車特色課程,充實自行車教學設備,期許每位孩子皆能自在的悠遊咱的好厝邊;興福國中的棒球體驗學習—「興鴻樂活愛運動,福至勇健轟棒球」,學校每年規劃「棒球週--全校轟棒球」活動,將棒球主題融入各領域教學,營造人人懂棒球、人人愛棒球、人人玩棒球的學校特色;私立稻江護家的生活教育—「美姿美儀美少女,專業自信展校風」,培育學生品德、才藝、氣質兼備為目標,人人都要學習美姿美儀已蔚為校風,期許每位學生未來在職場生涯中,都能呈現專業與自信,個個成為美姿美儀美少女。 國家教育研究院吳清山院長、前教育局長康宗虎先生與淡江大學吳明清教授蒞臨典禮會場,向獲證學校人員恭賀。吳明清教授期勉獲證學校,將學校特色經營的過程分享給更多的學校,以最少的資源發揮教育最大的能量。 臺北市教育局局長丁亞雯表示,臺北教育111標竿學校認證評選迄今已邁入第四年,本年度共有62所學校申請,經學者及實務經驗豐富的校長們組成的認證評審小組審查。歷經初審、實地複審與決審等三個階段,獲得認證通過的學校有20所,評選通過率為32.25%,各校除了充分展現學校特色外,更能實踐以學生學習為主的教育理想,值得推薦給各界觀摩與學習。此外,特別感謝在整個評選過程中各階段評審與研習中心同仁的辛勞,並再次恭賀今年度獲得認證的所有標竿學校。

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教育有愛,一起成功

教育有愛,一起成功【文/李金燕 臺北市修德國小校長】  親師生共同努力經營,校園和諧溫馨,學生活潑、創意、有紀律,教職員極富教育熱忱,家長會和志工團熱情洋溢,學校充滿朝氣與活力。這般的校園風貌,同在一起的愉悅氛圍,適能開啟成就彼此的門扉!  學校如家,家和萬事興。在溫馨和樂的大家庭裡,全體親師生就是親密的一家人,無論小孩、大人,或是先來、後到,因為有緣,才會齊聚一堂;因為有愛,才能正向成長。當今生活環境的瞬息萬變,實在很難精確地預料人、事、景、物在下一秒鐘的發展和變化。因此,我們不但要珍惜同在一起的緣份,更要以宏觀的視野和創新的思維,確立目標,發揮同在一起的力量,減少負面衝擊,讓每個成員都能追求理想、自我實現,讓學校充滿愛與感動,持續展現卓越。  國民小學教育階段是教育的扎根工程。為回歸教育本質,體現教育價值,在眾人攜手前行的道路上,可循下列脈絡,向上提升: 一、活化學生多元智慧,扎根立本,五育並重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主體,提供均等、適性、溫暖、愉快、支持的「受教」學習環境,掌握和創發每個可教育的機會,培養良好生活習慣,發展健全人格,奠定日後追求新知的基礎,是我們的責任。 二、優化教師專業領航,為學而教,以學定教  學生是學校的主體,聚焦於有效的學習,是教育必要的堅持。有效的學習,來自有效能的教學。尊重老師,協助老師安心研發課程,發展有效能教學,彰顯教育專業,學生更能專注學習,展現多元成就。 三、深化家長共同成長,正向支持,積極參與 家長是學校大家庭的親密家人,也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們的成長歷程需要親師真誠相待、彼此尊重、理性溝通、緊密合作,家長正向積極地協助和支持學校教育,實際進入孩子們的學習圈,孩子們不僅能在潛移默化中進行典範學習,同時也享受探索生命豐采的學習樂趣,採收最甜美的學習果實。 四、打造學校優質品牌,傳揚特色,與時俱進  親師生目標一致,努力不懈,參加各項競賽成績斐然,辦學績效卓著,可以為學校優質品牌奠定穩固的基石。擴散課程教學特色能量,厚實行政運作效能,發展多元學習活動,強化外部合作經營,掌握未來教育脈動,接軌國際,注入創新的活水,學校品牌將更具生命力且永續傳揚。  良好而完整的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合作,相輔相成。當三方同在一起努力,以愛前導,以善相伴,充分發揮家庭、學校、社會環環相扣的關鍵力量,學生「想學、能學、樂學、學會」,老師「想教、能教、樂教、教會」,行政與家長「願付出、能力行、樂支持」,所有成員自能在充滿教育大愛的優質校園一起成功!

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

2012年9月28日杏壇芬芳頒獎活動


2012年9月28日杏壇芬芳頒獎活動由文壽主辦規劃,其活動內容如下:
 於陽明山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舉行之「2012臺北市杏壇芬芳表揚典禮」在「杏壇流芳,讓愛飛揚」的主題下熱鬧登場,共有24件的教育事蹟獲得表揚,120餘位關心教育愛的各界人士熱烈參與。臺北市政府教育局長丁亞雯親自出席頒發杏壇芬芳獎座及禮物給24位受獎人,並向這群為教育付出的夥伴致上敬意,感謝他們為杏壇立下良好的典範,寫下愛的詩篇,讓校園匯聚之愛由內向外擴散,讓整個社會充滿了關懷之愛。 今年的杏壇芬芳錄共有39件的推薦事蹟參與審查,經過評審委員書面資料的初審,並就推薦資料進行實地訪查及複審後,共有24件的教育事蹟獲得表揚。在9月28日教師節,特規劃安排溫馨的頒獎典禮,以公開表揚並衷心的祝福獲獎人,表達敬意與謝意。 與會貴賓有高職學生家長會總會長詹嘉宗、高中學生家長會聯合會副總會長趙筱瓏、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督學尤鵬雄、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聘任督學尤玉莞、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聘任督學林石得及臺北市文化教育交流發展協會執行長劉志旋等,貴賓們與教育局丁局長一同向每一受獎人親自道喜,並感謝他們的付出與耕耘,使杏壇更顯芬芳。 丁局長表示過去在學校服務時,都會擴大辦理教師節慶祝活動,學生們都會絞盡心思,製作大海報,並創發各種令教師驚喜的敬師點子,表演精彩的節目,當學生們對老師們說:「老師,我愛您」時,是她最感動的時刻,老師們即使有再多的辛勞,也甘之如飴。老師們對孩子的付出,正如各位受獎人對孩子們真誠的教育愛,您們的事蹟已深切的感動學校的親師生,感謝受獎人們無私的奉獻,期待所有教育工作者能以她們為榜樣,不斷引燃教育現場的動力,發掘更多為人感佩的典範。 今年獲得表揚24件的事蹟,有長期付出、從不間斷的超級志工阿嬤及阿公;有為在地學子打拼,全力守護學生安全,全面提升學校教育品質的的愛心爸爸;有開啟特殊學生另一扇門的教師;有用汗、淚與愛交織及滿懷教育熱忱、無私奉獻與投注心力於游泳教學的外聘教練;有發起生活助學金勸募活動,協助百位遭逢家庭變故的孩子獲得照顧的教官;有支持並貢獻專業於校園建設、學生學習、學校特色等校務發展,杏壇值得用力歌頌的團體;他們展現了「接納包容、積極關注、没有差別與不求回報的愛」的特質,並致力於提升教學效果、學生學習品質,擔任認輔教師輔導學生心靈,全面關照弱勢學生,並不斷增益學生能量。感謝他們的付出與耕耘,使杏壇更顯芬芳。 頒獎典禮在『台北市教師管樂團』演奏的音樂中,由丁局長向受表揚者一一握手入場,接受與會觀禮的嘉賓熱烈歡迎。表揚過程中,在丁局長致賀及勉勵下,各個獲表揚的杏壇芬芳者一一上臺接受表揚,丁局長表示辦理本項活動的主要目的在期待透過這些溫馨感人的事蹟,把愛傳播出去,未來會有更多溫馨關懷的事蹟,讓教育的愛源源不絕、生生不息持續地在臺北市校園裡發光發熱,傳遞真正感動的教育愛、愛教育的校園師生故事。

2012年5月13日 星期日

無法假手他人的教養責任

無法假手他人的教養責任【文/黃明秀 臺北市教育e週報編輯】  觀賞一個討論親職教育的電視節目,多數媽媽分享教養子女的經驗,尤其小朋友進入小學就讀一年級,媽媽的心理準備或擔憂的事項。  一位媽媽侃侃的說:「我的小孩不喜歡吃青菜,我希望他讀一年級以後,學校老師能想辦法讓他吃青菜。」  坐在電視機前的我,很想舉手發言,孩子不吃青菜的偏食行為,是媽媽從小沒有及時糾正而讓孩子養成的壞習慣,似乎媽媽也沒花心思改善,不過媽媽確知這是不對的,卻等到孩子上小學才將責任轉交給老師,嚴重的推卸責任,我真擔憂若老師無法讓孩子吃青菜,一場親師衝突是否爆發?真讓人捏一把冷汗。  另一位家長:「我會慎重的替孩子選擇就讀的學校,除了學校的環境以外,家長的社經背景、教育程度都很重要,類似生長環境的孩子在一起,比較容易相處,而且,孩子從小和社經地位比較高家庭背景的孩子當同學,長大以後,說不定還有魚幫水、水幫魚的好處,互相成為事業工作上的夥伴。」這位媽媽覺得就是要讓孩子讀私立學校,家長們花得起高額學費,社經背景當然有一定的程度。  這位媽媽趾高氣昂的態度,令人不知該說甚麼,但也替這位媽媽擔憂,你家的背景是否也是別人衡量的標準?家長的態度是否讓孩子從小養成勢利缺少關懷的愛心?  還有一位家長坦言,孩子都有些不好的習慣,她冀望藉由老師的專業來改正孩子的缺點,但他卻又要老師不能用權威的方式,要採比較溫和的方式來改變孩子。我的想法卻是,所謂「積習已久」,所有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兩天的成果,如果家長沒有花心思從小培養孩子適當的生活習慣,等到五、六歲進小學再寄望老師,卻又擔憂老師的處理方式,讓孩子不愉快。我只能說家長太寵孩子,也沒有負起該有的責任。  孩子的教養責任無法假手他人,也無法規避,小朋友進入小學,就應已具備一些基本生活習慣,如:定時作息、不偏食、衛生習慣、生活禮節……,這是從小家長就應要求並培養的,而非等到孩子上小學,家長仿若鬆了一口氣,終於可以把所有事情全部丟給老師,老師無法承擔孩子所有教養的責任,這是家長們應該有的觀念。

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一生的朋友 從關懷開始

一生的朋友 從關懷開始[文:毛驥/臺北市立格致國中校長] pic


 炎炎夏日即將逼近,鳳凰花開季節也即將到來,驪歌初動離情轆轆中有太多的期勉與祝福想給應屆畢業生,昔日期勉話語"一帆風順、鵬程萬里"雖能涵蓋一切的心意,但在內心深處最想說的是:希望我們都能成為別人"一生的朋友",希望藉此傳達給畢業生以"人"為關懷起點的生活處事態度。學習以關愛他人為核心建構自己的人際網絡,成就他人之際也如同成就自己的人生,對週遭一切事務抱持關懷與尊重,不斷學習待人處事的方法,藉以增長適應社會的能力。


 舉凡為人者,皆有其"獨特性"、"關連性"與"發展性",衍生以人為中心的三個觀點:


 (一)人文關懷:人是獨特的,各有優勢,要珍視彼此的差異,關懷與尊重。


 (二)生命發展:人是必須不斷地學習,為自己生命存活發展而努力。


 (三)和諧愛人:人是相互關連的,與萬物和諧依存,需要愛與歸屬。


 在學校教育工作場域中,我們所作的不也是「助人、成人、感人、化人」的歷程。「成人之美」是教育工作者崇高的理想,而「成功不必在我」也是作育英才應有的氣度與哲學思維。在歷經數十年的教育工作中,經常體悟到凡是人皆渴望被人了解、欣賞及被關懷,於是「關懷學生,激勵老師、尊重家長」已成為個人生活中的核心作為及價值信念。




 希望每個孩子不論在成長學習的過程中及未來生活工作領域裡,都能有幸成為他人"一生的朋友"並互相提攜,朋友如同"一本書",盡是人生箴言反思內省受益無窮,或是"一瓢飲"給予適時甘霖滋潤身心,或是"一畦田",種桃種李種春風,為自己的人生寫下美麗的扉頁。"一生的朋友 從關懷開始"是今夏給莘莘學子的祝福,同時也與辛勤的教育工作夥伴們共勉之。

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

兒童節有感~善用學習動機,拉高兒童的幸福感

兒童節有感~善用學習動機,拉高兒童的幸福感【文/林芳如 臺北市忠孝國小校長】


 孩子們熱切期待的兒童節即將到來,縣市政府、各級學校、民間機構與團體莫不絞盡腦汁,端出各式各樣饒富創意的活動為孩子賀節。根據資料顯示,兒童節的由來可遠溯自西元1925年8月,54個不同國籍的愛護兒童代表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兒童幸福國際大會」,並通過《保障兒童宣言》。之後各國政府陸續響應,先後訂4月4日為兒童節,以表達對「兒童幸福」的注重。筆者身為學校教育工作的一員,在明瞭「提高兒童幸福感」是兒童節最主要的關注與訴求後,瞬間閃入腦海中的議題是:如何「在學習上」拉高孩子的幸福感,讓校園天天洋溢歡度兒童節的FU。


 所謂的「幸福感」其實是一種主觀的感受與想像,是建立在內在基本心理需求(勝任需求、自主需求)獲得滿足上。當孩子的內在基本心理需求獲得滿足後,他所感知的自我決定程度相對提升,此時內在動機便隨之增強,對幸福感的覺知也跟著拉高,彼此間形成一種正向循環。因此個人認為,要「在學習上」拉高孩子的幸福感,最核心且重要的關鍵在於:相信每一個兒童都是完整的、具差異性的、正在發展中的個體;他們天生就具備學習能力,能主動學習並進行創造性活動;學校或教師為孩子提供的所有教育服務,必須植基在「一切為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信任學生」的信念上。因為唯有如此,才有機會觸及孩子的內在基本心理需求,並滿足它。


 至於該如何進一步引發孩子的內在動機,個人認為教師要先具備「學生是真正的學習主人」的認知,之後,才能在教學場域順利轉化出以下可行策略:


 首先,在班級經營方面,教師要積極展現的作為是:營造一個民主、自由、和諧的班級氛圍,並讓學生明確知道自己在班級中的角色、地位,以產生對班級的責任感與義務感。同時,也要讓學生以合作、進取的態度,積極參與班級事務。


 其次,在課程與教學方面,教師除了要了解學生的需要、學習方式、興趣和能力,並據此擬出適切的課程內容與教學策略外,更要積極為學生創造探索發現的空間,讓學生能主動建構知識,並進行同儕互動學習。簡而言之,教師要儘可能做到「五個放手」:放手讓學生決定學習節奏、放手讓學生大膽想像、放手讓學生提出問題、放手讓學生親自實踐、放手讓學生相互評價;但絕對不能鬆開的是,歷程中的「引導、陪伴及等待」。唯有如此,學生才能學會學習、熱愛學習,並從歷程中產生源源不絕的內在動機。


 綜上所述,兒童幸福感的養成絕不可能只依憑單一事件或單一時段就能克竟其功,它必須是長時間的關注與投入,再搭配具策略性的作為才有實踐的可能。因此,所有關心兒童教育的人,只要懂得掌握學習真諦,積極搭建各種具創意的空間與舞臺,鼓勵孩子在歷程中展現主體性,並從中獲得滿足、感受樂趣,自然能強化內在動機並拉高學習上的幸福與成就感。屆時,天天是快樂兒童節將不再是一種奢望與期待,而是「具體可見、真實可感」的事實。

2012年2月19日 星期日

迎變遷開新局[文:陳今珍/臺北市立華江高中校長]

參加新學年度第二學期國高中校長會議,看到新接任的校長們經過一學期的挑戰依舊朝氣蓬勃;轉任的校長們也各個意氣風發;連任、續任的校長們更是展現出面對校長生涯的自信風采,大家都有新的期待和理想。我個人也因轉任另一校長場域,對校長職務的挑戰增加更多、更大、更廣的責任,尤其要面對多變、善變的時代變遷~高中職免試入學啟動十二年國教教育政策的推動,如何迎接新變遷而展開新變局更是領導學校邁向卓越責無旁貸的重責大任。


  教育學者大都相信,社會變遷的事實影響教育的內容與方法,而長期的教育效果也能夠促成社會變遷。因此,教育活動的各種措施不僅要適應社會變遷,也要引導社會進步。台灣地區的教育發展,由於過去四十年來的努力,質量兩方面均有可觀的成就。但如果放在社會變遷的環境架構中來檢討,教育發展與進步的速度及幅度均遠不如社會變遷的快速。尤以近年來社會變遷的急遽,益覺教育發展不僅軟體開發方面未盡配合社會發展,即在硬體設施增置方面,也比不上社會進步的程度。


  當前台灣社會是一個多元、開放、競爭、而且富裕的社會,也是一個科技發達、資訊豐富、逐漸走向國際化、並追求人文理想的社會,這些社會特徵自然形成特殊的教育需求,也對現有的教育體制與活動造成不同的衝擊與影響。這些衝擊與影響首當其衝的就是站在教育工作最前線的我們,面對變遷的社會,我們不能去逃避,更要了解我們即將面對什麼樣的變遷而做調適和因應。

迎變遷開新局

迎變遷開新局[文:陳今珍/臺北市立華江高中校長]


  參加新學年度第二學期國高中校長會議,看到新接任的校長們經過一學期的挑戰依舊朝氣蓬勃;轉任的校長們也各個意氣風發;連任、續任的校長們更是展現出面對校長生涯的自信風采,大家都有新的期待和理想。我個人也因轉任另一校長場域,對校長職務的挑戰增加更多、更大、更廣的責任,尤其要面對多變、善變的時代變遷~高中職免試入學啟動十二年國教教育政策的推動,如何迎接新變遷而展開新變局更是領導學校邁向卓越責無旁貸的重責大任。


  教育學者大都相信,社會變遷的事實影響教育的內容與方法,而長期的教育效果也能夠促成社會變遷。因此,教育活動的各種措施不僅要適應社會變遷,也要引導社會進步。台灣地區的教育發展,由於過去四十年來的努力,質量兩方面均有可觀的成就。但如果放在社會變遷的環境架構中來檢討,教育發展與進步的速度及幅度均遠不如社會變遷的快速。尤以近年來社會變遷的急遽,益覺教育發展不僅軟體開發方面未盡配合社會發展,即在硬體設施增置方面,也比不上社會進步的程度。


  當前台灣社會是一個多元、開放、競爭、而且富裕的社會,也是一個科技發達、資訊豐富、逐漸走向國際化、並追求人文理想的社會,這些社會特徵自然形成特殊的教育需求,也對現有的教育體制與活動造成不同的衝擊與影響。這些衝擊與影響首當其衝的就是站在教育工作最前線的我們,面對變遷的社會,我們不能去逃避,更要了解我們即將面對什麼樣的變遷而做調適和因應。

2012年2月9日 星期四

關於教育的一些想法

關於教育的一些想法【文/張素花 臺北市修德國小校長】


 回顧2011年科技界的大事,最引人關注的新聞應該是蘋果電腦公司創辦人賈伯斯逝世的消息。大家很好奇,一舉催生iPod、iPhone和iPad,引領音樂、手機與PC市場轉變、更改變人類生活的賈伯斯,如何擁有源源不絕的創意?尤其眾所周知,賈伯斯18歲就離開大學、30歲被蘋果開除、2003發現罹患胰臟癌,他是如何面對?又如何走過?更重要的是,未來會不會有第二個賈伯斯?




 哲人已逝,我們無法親聞,但是無庸置疑的,賈伯斯的天分、自信、熱情、堅持與努力,是促使他投入並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們投身教育,自然瞭解:發掘孩子的天賦、激發他的熱情、培養自信堅持的特質與努力不懈的態度,成為必達的使命!




 每個孩子頭上都有一片天,都有可能成為第二個賈伯斯。作為教師,要協助每個孩子都能成功,我們認為要先擁有三顆心:第一顆心是開心,因為有快樂的老師才有快樂的學生,老師自己應該是一個開朗情緒穩定的人,這會讓與我們一起相處的人也感到心情愉快,孩子才能保持穩定,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與老師培養出親密的情感。第二顆心是關心,關心意味著體貼關懷,讓孩子感受老師真心的關愛,無形中會消弭許多不必要的誤解,因為在充滿關愛的環境中成長,孩子內心有依靠,自然不容易學壞。第三顆心是同理心,什麼是同理心?就是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能力;同理心是尊重的來源,也是師生間解決衝突時最重要的能力;老師要設法先了解孩子內在的需求與想法,才能研擬出適合的教育方式,協助孩子發揮天賦。




 教育最要緊的是教會孩子用心做自己、用心待別人、用心過日子;學校作為學習的場所,應該是一個充滿活力、能量與生命力的地方,要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其中自在、舒適地進行學習活動;老師們在與孩子分享互動時,如果能肯定孩子的能力、欣賞孩子的才華、感動孩子的努力、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用大人的眼光來看待,相信一定能培養孩子足以面對、因應,甚至挑戰未來世界的相關知識、能力、特質和品德!

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

從生活中找尋快樂幸福

從生活中找尋快樂幸福(上)【文/ 曹麗珍 臺北市民生國小校長】




追求幸福的人生,是每個人一生的理想,有人如願、有人失望!但幸福的定義是什麼?倒是因人而異,古時候君子顏回在貧苦的生活---『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卻依然能保持快樂的心態。有人家財萬貫、高官厚祿,卻不快樂。


為什麼呢?


小娃兒初生只要不生病,吃飽就會睡覺,因為只要有吃有睡就滿足了!隨著年齡漸長,外界刺激與社會化,需求越來越多,滿足與幸福感卻越來越低,就是為什麼會不快樂的原因!現代人多少有焦慮症,不僅大人有,小孩子更會有,因為在這極度競爭的環境下,大人會將自己的理想不自覺得要孩子為其實現,所以現在的孩子被要求多、壓力也就大,尤其是生活在高社經背景的東方社會!


從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的需求理論(需求七層次)來看: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愛與隸屬需求4.尊重需求(前四層稱為基本需求)。5.知的需求6.美的需求7.自我實現需求(後三層稱為成長或存在需求)。前四層次需求與人日常生活有關,而後三層次需求,亦即求知、求美、求理想,則與生涯有關。從上述可以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找快樂,讓滿足與幸福感輕易上心頭是件容易的事!但大家追逐幸福快樂時卻捨本逐末,為大目標終日惶惶不已!


什麼時候你最快樂?競爭後奪標的興奮?失而復得的快樂?覺知到內心滿足感?前兩種要付出代價,是一種要辛苦耕耘後的滿足,但最後一種是隨時隨地可獲得的小快樂,譬如:有人睡在床上聽到外面下雨聲,就會覺得自己不必在外淋雨、還有舒服的床鋪可以睡,就有一種莫名的滿足與快樂。有人靜靜地聽著音樂看著書喝個茶,可以快樂的過一下午,感覺非常喜樂。有人看到貧困殘弱者助其一臂之力,就覺得很開心。有人騎車打球滿身汗,洗個舒服澡,精神就來了!有人種花蒔草,就心滿意足。有人自己今天跟昨日比,有進步就滿足。這種不用花很大的力氣與代價,就能得到的滿足與快樂的生活,就是儲備日後續向人生目標挑戰前行的能量。這才是要教導孩子學會與找尋的幸福良方。

2012年1月5日 星期四

用「心」看孩子

用「心」看孩子【文/虞志長 臺北市大理國小校長】






 這個暑假最能夠牽動國內運動迷情緒的人物,我想非曾雅妮和王建民莫屬了。在LPGA最新出爐的世界排名榜上,曾雅妮連續28週蟬聯世界第1的寶座;而史上首位連續兩年單季19勝的亞洲投手王建民,在睽違2年後復出,復出後的五場先發,表現出一場比一場進步的內容,拿下2勝2敗的成績。兩位運動員耀眼的成績令人振奮,但真正讓人感動的應該是他們對夢想的堅持和熱情。


 將視線從運動場回到教育現場,如何引導孩子們擁有夢想和追求夢想的熱情是學校和家長必須深思的議題。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具有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內省智能、人際智能、身體動覺智能、音樂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自然智能等的多元智能,只是每個人在多元智能中的優勢地方有所不同而已。因此,學校如何提供孩子多元學習的機會與成功經驗的舞臺;老師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找到孩子能夠專注的興趣與優勢;家長如何真實的了解孩子,接納孩子的獨特之處並給予協助支持,才是教育的核心。


 時尚設計師吳季剛、流行音樂天王周杰倫、麵包主廚吳寶春的故事,都是多元智能發展很好的註解,但也帶給我們更多的省思。一個喜歡玩芭比娃娃的小男孩在國外嶄露才華;一個考不上大學的音樂奇才引領流行;一個不愛念書的窮小孩拼上世界冠軍。教育不是要複製這些故事,是希望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路;教育不是為了成就大人們的夢想,是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做自己生命的主人。而你我正是可以為孩子打破傳統框架,用專業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發掘潛能的關鍵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