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0日 星期四

著眼孩子的一輩子【文/蘭雅國中退休校長 尤玉莞】

著眼孩子的一輩子【文/蘭雅國中退休校長 尤玉莞】




 九十九年七月我卸下了校長乙職,告別了三十四年的職場。回首往事,以擔任主任與校長期間磨練最多,體會也最深。一路行來,得諸多善緣相助,自覺成就大於挫折,歡喜大於痛苦,更覺擔任教職乃生命中的福報。


 在學校經營中,深感優質組織文化的建置是治校的重要關鍵。而身為校長,肩負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之責,要珍惜前人優質的學風,視如細瓷呵護之;也要因應時代變遷與教改風潮,引領內部激盪,讓組織文化如江河成其大。而在文化的形塑過程中,校長應以更多的自省、包容與精進為出發,聚焦組織核心價值、擬定辦學策略、落實校務推動,更要發揮影響力,引導伙伴共榮共存的意識,方能朝學校願景邁進。


 而一如校長難為,行政與教師伙伴亦難為,然每位伙伴皆可在難為中找到應為與可為。行政團隊服務教與學,其服務的滿意度與與校務推動成正比;然行政另有教育功能,旨在引導親師生往理想的方向前進,是以舉凡活動辦理、制度興革、會議進行等,皆宜佈建教育的意涵於其中。行政事務繁瑣,時要面臨各種衝突及危機事件,圓熟的溝通協調、敏銳的洞察、倫理的思維、責任的承擔等,皆為行政專業的要件。而站在第一線的教師們,肩負教學與輔導之責,是學校最重要的基石。絕大多數的教師皆是優秀敬業的好伙伴,以孩子的成長為己任,並關注學校的榮辱,令人感佩。惟教師常被家長高度期待,然多元價值觀時而帶來混淆,加以政策不斷推陳出新,其負擔與挑戰日鉅。此時專業的高度追求更顯重要,唯有在愛與榜樣下彰顯專業力,方能因應時代的脈動,確保教學自主與為師者的尊嚴,讓教學生涯可大可久。


 卸下職務後,自喜漸不為人識;然仍心繫教育,謹分享上述點滴心得,期盼我教育伙伴皆能著眼孩子的一輩子,為其身心發展、知識追求、品德涵養及才藝延伸做最佳的奠基,在成人的過程中擁有成己的喜樂。



1000304校培班拜師禮

http://blog.xuite.net/hjmmickey/general/43208351

親情沒有隔夜仇

親情沒有隔夜仇 戴晨志


我正試著想像一個事件場景――假如我有個兒子,父子關係不融洽,大學畢業後,送他到美國唸書、進修,可是,有一天,我兒子從美國傳來一封電子信,上面寫著:「你們以後不用再e-mail給我了,錢也不用匯了,我會自力更生,我會活得很好,也不要用再找我了……」從此以後,這個兒子就人間消失了三年多,至今仍沒聯繫…


假若我的兒子用如此冰冷的電子信.向父親做「斷絕血緣關係」的告白,會讓做父親的我,心境是如何的悲慟至極?


孩子,對不起


這樣的事件場景,並不是發生在我身上,而是台灣成功大學航太系教授景鴻鑫的真實故事。據聯合報報導,景教授最近出了一本書,書名是《孩子對不起――一個父親的懺悔》;他在新書發表會上向在美國失聯三年的長子景威喊話:「孩子,爸爸永遠等著你,要當面向你說聲對不起!」


為什麼景教授會「出書、向失聯的兒子道歉」?因深信「棒下出孝子」的他,對長子從小寄予厚望,但孩子成績不理想,在他長期的打罵教育下,失去了原本活潑、可愛的笑容,也失去了自信心。


兒子在電子斷絕信中說:「印象中。你的笑容,只有在照片裡看過,當我傷心的時候,你從不曾出現」、「我想忘記過去,過我自己」……。就這樣,寄出電子信之後,父子親情就如同斷了線的風箏,兒子似人間蒸發,故意消失,不認父親了。


在新書發表會上,景教授悲慟地說:「這三年來,我和妻子在一次又一次的淚水裡深切檢討,我們都太自以為是,以為『對孩子好』,就強加諸在孩子身上,卻忘了孩子心裡的感受……也希望天下的父母,不要犯像我-一樣的錯。」


真的,當父母的人,對待孩子常是――「想愛他,卻傷了他!」「愛之深,責之切!」可是,孩子畢竟是單獨自主的個體與生命,他的才華與強項,不一定在課業成績的分數上啊!


景教授說,有一次,他在盛怒下,大罵兒子――「我一輩子的名次加起來,還沒有你一次多!」當時,孩子的臉上充滿著恐懼、憤怒、怨憎的眼神。


也有一次,就是四年前,他們父子最後一次爭吵,孩子冷冷地對父親說:「如果我十年不回家,你會怎樣?」當時,父親也冷冷地回答:「我等著你十年後凱旋歸來!」這冰冷、沒溫度的父子對話,讓孩子打定主意,和父親斷絕關係…。


愛之深,責勿切


記得,三年前我到馬來西亞檳城演講時,曾看到一幼稚國的廣告,上面寫著:「孩子們喜歡去好玩的地方,但他們只留在有愛的地方。」


沒有了「愛」,有些孩子寧願選擇斷絕親子間的聯絡,獨自面對人生;這,多讓父母心慟啊! 「愛他,就別傷害他!」「愛之深,責勿切啊!」


悲慟難度日的景教授,勇敢地出書,並公開向孩子「認錯」;他也透過各種管道,四處打聽兒子消息,後來得知兒子借了十萬美金的助學貸款,完成碩士學業,已在美國一銀行工作,並交了女朋女。孩子把憎恨父親的心,轉化為努力上進的動力,這也讓心痛的父母,稍有些寬慰。


最近,我把一張積壓七年的書法,拿去裱框,掛在辦公室牆上。這書法是傳播學者鄭貞銘教授親筆所寫,寄給我的;他說,他心血來潮,就拿毛筆寫下:


「人生沒有回程票,親情沒有隔夜仇。」


這句話,我好喜歡,送給全天下「為人子女」的每個人;也祝福景教授全家人,早日快樂、幸福團圓。


◇(摘自中信Young元月份創刊號)

2011年3月3日 星期四

【臺北市立關渡國民中學校長 趙瀅君】




 有一天,一位社區民眾隔著圍牆向校園裡張望,好像在搜尋著某些訊息,我好奇地走過去想知道他有什麼事。一知道我是校長,他便問了:「你們學校會要求學生寫作業嗎?」我說:「作業?當然是要的,不過作業有很多形式,目的在幫助孩子們學習。」接著他又說了「哦,為什麼要有作業?為什麼不能去掉作業,好讓他們可以快樂的學習呢?這樣子太注重升學了!」這其中要不要寫作業、快樂學習與注重升學之間的關聯,我想,是很複雜的。


 孩子們在學校的時間,大部分以各領域的學習為主,而老師們努力地想辦法開展他們的潛能。為了讓孩子們明是非、會思考,一些知識的學習是基礎,也由於有這些基礎知識作根基,往後的學習才能如堆積木般越堆越高,也才有更高層次的理解和應用。但光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解,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尚無法真正消化吸收,只是有初步的印象,根據研究,必須經過反覆練習,才能把短暫學習到的資料,變成一種長期的記憶,也才能真正為自己所應用,因此老師為幫助孩子們練習,便運用各式各樣的作業,有時難免枯燥,卻是學習的必要過程。


 當然,如果學習的過程有一些趣味性,或許不待老師、父母提醒,他們早已往前邁進。學校老師為了讓孩子貼近這樣的感覺,無不使出渾身解數。曾經看到一位英文老師在課堂上拼命打嗝,一邊打嗝時還一邊發出〝hiccup〞的聲音,臺下的學生早已笑成一片,但同時也把這個單字給記住了。


 另外,偶爾給予精神或物質的鼓勵,那就像是到了加油站灌注滿滿的能量,可以繼續駛向學習之路,最終感受奔馳的愉悅。最喜歡聽孩子們分享他們學習的心路歷程:「這次的數學,我想好久,終於給想出來了,我好開心。」或說:「最近多花了一些時間唸英文,突然感覺題目好像變簡單了。」我都會覺得他們已開始享受學習的樂趣。


 最近公布了有關我國參與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2009的成績,引起一些關心,個人倒覺得不管結果好壞,學校總要做好優質的教育工作。較為擔心的是學習的雙峰現象,那表示教育的專業還有努力空間,針對個別學習成果的提昇,得有更多元的做法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