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30日 星期四

你家就是我家:來自互助的力量

   【文/塗振洋  臺北市雨聲國小校長】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裡,必經歷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隨著年齡的成長及背景的關係,三種教育的影響只是在比例的調整而已,家庭教育主要在於支持,學校教育在於啟發,社會教育則在於歷練;當孩子越小時家庭教育所佔的影響力越高,孩子也更需要家庭的支持與陪伴,除了言教外,境教與身教更形重要,雖然此時孩子若能親身體驗,其學習的印象才會更是深入與了解,但是在孩子有限的時間與機會下,亦不可能任何事情都必需親身經歷才能獲取經驗,所以模仿就成了他在學習上不可或缺的方式,透過觀察別人,進而轉化成自己的價值,這就是學習上很重要的類化與遷移的學習。

 在此,分享三個例子,讓你我彼此勉勵,第一個例子:記得有一次,大約是下午5點40分左右,巡視課後班下課情形,剛好走到二樓的教室,遇到一位孩子和他母親站在教室門口,好像在等人下課的樣子,因為恰好寒流來襲,天色也暗,順口問了那位媽媽:天這麼冷!怎麼還沒回去。那位媽媽告訴我:在等孩子的一位同學,因為老師還在指導她功課,等她寫完功課,一起載她到陽明醫院坐車。原來這位女同學平時都自己上下課,由於家裡住得比較遠,所以必須走到陽明醫院坐接駁車,再到捷運站坐車回家,因為冬天天色較快暗,女孩一個人走到醫院這位媽媽不放心,所以同時接自己孩子下課時也一併載那位孩子到陽明醫院坐車。

 第二個例子:一位高年級孩子平時都是父親接送上下學,但是一天因為南部有事必須回去處理,又恰巧這位孩子最近在家扭傷腳,再加上母親不會騎車與開車,所以那天早上母親只好帶著孩子走路上學;正要出門上學時,剛好遇到學校的一位家長也要送孩子上學,看到這位高年級孩子走路的樣子,得知她腳受傷情形,二話不說就一起載著自己孩子和這位孩子一起到學校來上課,省卻了這孩子走路的辛苦。

 第三個例子:是來自於一位幼兒園家長的分享,當她孩子第一次進到學校,參與第一次校外教學時,因為她剛好自己有事,所以無法參與擔任愛心媽媽;當孩子校外教學回到家,她擔心的問孩子今天校外教學怎麼樣?孩子若無其事的回答說:很好啊!誰的媽媽幫我什麼?誰的媽媽又幫我什麼?所以媽媽你放心啦!到第二次校外教學時,她決定參與協助,到了目的地,她看到了也感受到了,正如第一次校外教學後孩子所告訴她的景象一樣,班上孩子的媽媽參與校外教學,真的不是以照顧自己孩子為主,而是協助老師照顧家長沒來的孩子,就因為這樣,所以參與協助的家長不用擔心自己的孩子,因為別的家長也會照顧他;就是班上特殊孩子的家長參加,雖然只照顧自己的孩子,那也是因為家長認為我把自己孩子顧好,就可以讓老師更有餘力去照顧其他家長沒來的孩子。如此下來,因為家長的互助,也讓家長與家長間建立了感情,成為了朋友,也更讓孩子在校外教學時有更多的體驗。

 看完三個例子,您看到了什麼?這就是境教與身教,家庭教育不是只在我家而已,它更轉化成你家,推己及人,互助信任,這不就是孩子最好的學習嗎?有著家庭的支持,學校的啟發,必能經得起社會的歷練,心靈的富有永遠勝過物質的滿足。不要輕忽自己也可能對孩子、對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力,只要您願意,把你家就當成是我家一樣,那股互助的力量將轉化成彼此的孩子成長過程中最美的學習經驗與價值。

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

Choose Beautiful 選擇美,則美

女性每一天都有權利選擇認為自己是美麗的。這段短片—Dove Choose Beautiful 選擇美,則美,在5個國際城市(三藩市、上海、新德里、倫敦、聖保羅) 拍攝,讓我們看看世界各地的女性如何看待自己的美。
自信的人永遠是最美麗的 希望身邊的朋友不要受制於世俗的枷鎖,我們是最美的
 

2015年4月9日 星期四

沒有影響就是最大的影響

【文/黃明秀 臺北市教育e週報編輯】 

 三月三日知名美食家韓良露病逝榮總,韓良露生前不只一次分享她的父母對她的管教,回顧自己一生,韓良露表示影響她最大的是「沒有影響我的父母」。



 韓良露回顧在她的印象中,從未感受到父母給她任何壓力,甚至沒有意識到父母曾嚴厲管教她,而且父母親從未企圖想把她改造成他們心中比較理想的樣子。

 最讓韓良露津津樂道的一段往事,她就讀台南女中,沒跟家人商量就辦了休學,借住朋友家,爸爸找到她時,只說了:「走吧!」韓良露就跟著他回家了,從此一直到爸爸過世,他都沒有再提過這件事。韓良露說她等了一輩子,爸爸不僅沒有再提,也沒有罵她。所以韓良露分外佩服、尊敬爸爸,她自知讓爸爸如此操心,他這樣默默關心,卻不出言責備。

 韓良露的媽媽對韓良露也沒有太多的管教與約束,媽媽曾跟她說:「我不管你是因為我從小沒有自由,我要你擁有我沒有過的自由。」韓良露的媽媽是被責任壓著的人,但她決定讓小孩有自由。當孩子擁有自由,反而不會胡作非為,更懂得珍惜自由,韓良露的爸媽太讓人佩服了!

 身為家長無法避免的為孩子操心,憂慮孩子的未來,也無不希望孩子出類拔萃,一輩子永保安康,所以竭盡所能為孩子安排一切,冀望孩子平順毫無險阻暢行人生,用心良苦,卻極易潛藏危機。雖然大家都明瞭每個孩子都是獨立個體,但不少家長卻又要孩子依循自己預想的模式成長,也極易以自己的觀點來計劃孩子的未來,然而有的孩子乖順無異議配合,有的孩子卻自有主張,不按所謂一般常軌,總讓家長憂心焦慮。

 不少台灣的家長嚴重被分數制約,極度在意孩子的學業成績,讀名校似乎是家長對孩子苦心栽培的終極目標!身邊有不少朋友的孩子就讀「臺」字頭的大學、研究所,金榜題名時贏得多少欽羨眼光,但幾個孩子畢業離開學校後,好似已達成爸媽交辦的任務般,理直氣壯跟家長表明要去追尋自己的人生了。

 有幾人研究所畢業,專心投入咖啡、蛋糕的製作研發,進而在不同地方開了咖啡館、蛋糕甜點店;有人到宜蘭耕種稻米、種植有機水果蔬菜;有人不計薪資在環保團體工作;有人投身社會運動;有人全心致力於舞蹈創作;也有人到偏鄉指導小朋友課業⋯⋯,若以一般功利眼光來看,沒有賺大錢或成大名,似乎無法成為所謂成功的代表,但這些孩子全心投入,堅持不懈,樂在其中。

 身處多元的社會,很難對「成功」下具體定義,當家長以為賺大錢才是生活保障時,不少年輕孩子卻嗤之以鼻,從小被緊迫盯人用功讀書,長大以後,堅決拋開書本,家長不用費心想以自己的價值觀影響孩子,孩子長大放眼世界,有自己的判斷與抉擇,家長再也無法強力介入,「沒有影響就是最大的影響」,韓良露爸媽對孩子的教養態度很值得參考。

美感是與世界對話的窗

【文/張育慈 臺北市立大安幼兒園園長】 pic

  如果生活是道光,美感的眼便是那扇窗,灑落在心中最幽微的地方。「美感」指的是由個體內心深處主動建構的一種感知美好事物的體驗。我們時時刻刻都存在生活的光裡,心靈卻不見得能探索、覺察光影的變化。

  曾經以為美感只是天生的識別能力,但當再次造訪烏非茲美術館,走在義大利的街道,身處充滿靈魂的羅馬式古建築間,與時尚設計的櫥窗擦肩,沉浸在一個有悠久歷史文化、古老建築、藝術美學的環境……才發現原來美感是一種對生活週遭事物的敏感與覺察,透過日常感官的刺激,它喚起人們豐富的想像與創作潛能,進而形成個人的美感偏好與素養。

  於是你明白,一雙看得見光的眼,是需要一生去培養的。

  因而紅、黃、藍……不再只是美術課程教師手中的色相環,當孩子有機會親眼看著夕陽沈落西山,他明白了所謂「火紅的夕陽」不是單一的一個顏色,而是挾帶著一點紫、渲染著一點黃的動態變化,複雜而無法用語言概括的經驗。於是那一刻,他看見了生命。這種感知美的能力,讓孩子與世界連結,進而產生對生活環境的情感關懷與對社會文化的認同。

  「臺灣.好美~美感從幼起、美力終身學」是教育部提出的五年(103~107)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願美感教育不再侷限於藝術的範疇,而能成為生活的一部份。期待透過此一計畫,落實美感教育從幼做起,美力的終身學習,並提升教師與教育行政人員美感素養、厚植美感教育研究發展實力。學校的老師能從「美的欣賞」及「美感的培養」開始引導學生。讓孩子自生活環境與經驗裡,去覺察、感受、欣賞、發現美,進而擁有創造「美」的能力。美學教育不僅可藉以涵養高尚的人格和情操,更是一切教育的核心。

  畢卡索曾說:「我願意花一生的時間,向孩子學習怎麼畫畫」。每個人天生就具備對於美的感知能力與想像,但這種潛能需要透過豐沛美感經驗的累積,才能逐漸發展。因而在學校裡,我們期許能透過環境與課程的形塑、師資的培訓,使得美感教育從小紮根、在藝術的場域萌芽,啟發孩子的美感覺知與經驗,奠定美力終身之基礎。進而,提升家長的美感素養,使美學能走入家庭,甚至結合社區,營造生活環境,享受生活美學。

  當美成了一股體內自然流淌的血液,源源不絕存在每個呼吸心跳間……即使走在生命的暗巷裡,我們仍然有扇窗,隨時迎接黎明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