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

盼中小學特色校 成文教交流亮點

 江揆:盼中小學特色校 成文教交流亮點

 行政院長江宜樺今(10)天在行政院會聽取教育部「國民中小學特色學校推動成果」報告後表示,教育部近年來致力於推動國民中小學特色學校政策,引導學校結合在地資源與人文特質,發展獨特風貌與特色,有助於活化學校空間利用及促進教育多元發展,具有示範性的作用,值得擴大推廣。

 教育部表示,為因應少子女化趨勢,從96年起持續推動國民中小學發展特色學校相關方案及計畫,鼓勵地方政府督導學校,善用空餘空間進行活化及教育創新,並持續補助學校發展特色。此計畫獲得家長及外界認同,偏遠小校不僅可免於裁併,更得以轉型發展,促進社區教育資源分享,讓學生學習更加生活化與在地化。

 江宜樺院長表示,為了加強宣導我國教育特色,請教育部會商外交部等機關,研議結合中小學國際遊學或教育類相關參訪活動,讓外國友人有更多機會看見我國特色學校的不同風貌,使特色學校成為國際文教交流的新亮點。
江院長也說,受到少子女化趨勢影響,許多國民中小學陸續面臨閒置校舍問題,請教育部會商相關部會及地方政府,共同研議放寬校園閒置空間活化用途的可行性,例如,提供平價場地作為青年創業基地等,讓校園閒置空間能夠妥善利用,發揮更大的價值。

培養孩子的超能力

 培養孩子的超能力【文/方芳蘭 臺北市中正國小校長】 pic

 首屆國中會考登場,今年作文題目是「面對未來,我應該具備的能力」,許多考生寫英語、電腦能力最重要,也有不少人認為態度、溝通、勤奮最重要,也有人認為學會面對挫折最重要,但是在家長們心中,孩子面對未來該具備的能力又是什麼呢?
   
 對大部分父母而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很自然的,加上現代大多數家庭因子女數少,對於孩子的栽培都不遺餘力,除了課業之外,才藝的學習更不可或缺,如英文、音樂、美術、體育….等等,甚至為了升學考試,連作文都成為補習的項目。而許多孩子們也確實十八般武藝樣樣俱全。但這些是孩子面對未來最重要的能力嗎?答案可能是不一定。因為現代知識和技能的更新及遞嬗速度之快,可謂一日千里,孩子所學的絕大部分知識,在他們還沒從大學畢業時,大概就被淘汰了,老師和家長都没辦法「教」孩子未來的東西,因此孩子的能力應該不再是現在「知識」的背誦和技能的學習而已,而必需調整成最基本能力的養成與學習態度的建立。易言之,也就是培養孩子永續學習的熱情及能力。
   
 孩子必須在求學與性格發展階段中培養學習的熱情,這樣的熱情包含了對人、事、物的探索、思考及關心;當你對人事物有學習的熱情時,不會對多付出時間精力有抱怨;有熱情不會對於週遭發生的事物無感;有熱情才會思考如何精益求精;有熱情也才會樂於與人相處。在職場上勝出的人,除了看得到的專業能力之外,也必須具有主動積極與熱情的生活態度。許多聰明優秀、求學一路順遂的人為何進入職場後未能發光發熱,也許就是少了一股持續學習的傻勁與熱情吧!
   
 另外一項比較為大家忽略的就是品格力的養成,品格的養成來自於學校、家庭及社會,其中家庭的力量不容小覷。在教育的現場中,常見到部分家長極力為孩子維護各種權益,但當過度為孩子爭取時,往往失去了真理,而孩子學習到的是只要力爭就會贏,「永遠都是別人的錯」,長久以往,心中只有利已没有利他,自然也不會顧及他人的感受。可是在未來競爭的社會中,由於知識和學歷的普及,你擁有的知識和技能別人也有,所以未來競爭的優勢除了每個人都有的技能知識之外,最重要的反而是一個人的品格,也就是否誠實、公平、能關懷與尊重別人。因此,在培養孩子知識時, 也讓孩子對別人多一點關懷與尊重,多一點溝通,學會與人合作, 這才是孩子一生帶著走的能力。
   
 曾有問卷調查企業家:「怎麼樣的人能成功?」答案是:「不是最聰明,但是卻能夠與別人合作,以及解決團隊問題的人,這些通常是敏銳的思考者,又能友善、負責和誠實的行動者。」這些特質,都來自於品格的培養。我們都期待下一代比我們強,也期望孩子能成為人生的勝利組,讓學習的熱情不輟,有良好的品格力,相信有這兩項「超能力」,孩子的人生必然能掌握在他自己手中。

2014年7月12日 星期六

我真的了解孩子嗎?

我真的了解孩子嗎?【文/黃明秀 臺北市教育e週報編輯】 pic

 「鄭捷從小想殺人 爸媽:嚇一跳」,報紙怵目驚心的標題,讓人駭然,鄭捷殺人事件,造成嚴重傷亡,更引起大眾恐慌,但鄭捷的行兇動機,至今仍無法確定,只能讓人感嘅:他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鄭捷接受檢警訊問時,始終強調「從小就想殺人」,為了拼湊引爆殺機的原因,檢方傳訊鄭捷父母,了解鄭捷成長過程。鄭捷父母表示,管教兒子一向開明、講道理,從不打小孩,更沒硬性要求兒子課業,一家人相處相當融洽,經常一起出遊,得知鄭捷從小就想殺人,還寫殺人小說,他們受到極大驚嚇,一時之間無法理解自己的兒子。

 記得女兒高中時,參加親師懇談會,導師要家長分享在家和孩子相處的情形,輪到ㄧ位爸爸,只見他面有難色欲言又止,終於,他深深呼吸後長長歎一口氣,鼓足勇氣說話,他說當父母的總竭盡心力要給孩子最好的,卻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和孩子的距離越來越大,尤其孩子越長大,彼此卻越來越疏離,他滿臉憂傷的說:「孩子一回家,『碰』一聲就把房門關起來,吃飯時,孩子一言不發,匆匆扒完飯就離座,再度把自己關在房間。」這位爸爸頹然搖頭,他完全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也不知該怎麼辦,感覺非常無助。

 無獨有偶,另位媽媽接著說,女兒總跟她叨念著,大學聯考選填志願時,一定要選離家遠遠的學校,她迫不及待想離家,想到從小捧在手掌心,疼在心坎裡的孩子,卻毫不眷戀一心想展翅高飛,怎不教媽媽黯然心酸。

 爸爸媽媽總用自認愛孩子的方式愛孩子,慣用一套教養模式,卻沒有意識到孩子漸漸長大,有了自己的想法,當孩子提出不同意見時,家長誤以為那是對自己權威的挑戰,不自覺的將孩子的成長當作一種威脅,更在不自覺中強勢維護身為家長的權威,親子間的衝突於是爆發,有的孩子無法成功抗拒,乾脆選擇緘默、逃避,有的孩子則正面回應,爭吵不斷。

 面對親子間的衝突,家長也會有不同選擇:有的家長願意冷靜探討衝突所在,認真思考孩子的想法,重新省思自己的教養方式,隨時修正,家長的用心,拋卸所謂家長的權威,隨時和孩子保持理性溝通,建立親密和諧的親子關係,這是最幸福的家長,跟著孩子的成長,自己也與時俱進不斷成長,並享受親子互動的幸福。

 也有的家長選擇逃避或漠視,只是盡義務般的供應孩子生活需求,打著民主開放的旗幟,誤以為不干涉孩子就是尊重,其實是對孩子缺乏主動關心,不熟悉孩子的生活細節,無法進入孩子的世界,孩子對他而言是陌生的,但親子間心照不宣,互相不戳破那一道無形的疏離鴻溝。

 「我真的了解孩子嗎?」家長冷靜理性這樣自問,親子關係的建立必須仰賴時間,還要細心經營,看來繁瑣,卻點點滴滴隱藏幸福與甜蜜,唯有在細微處的關心與支持,爸媽才能進入孩子的世界,理解孩子的想法,親子關係就是這樣長期累積而成,絕對無法速成,更無法假他人之手完成,尤其每個孩子是獨立個體,有著與眾不同的想法,所以家長才能因孩子的考驗,日日成長,天天進步,能身為爸爸或媽媽,怎不是上天賜予的神聖使命?

2014年7月6日 星期日

有心人才能看懂的四個故事

有心人才能看懂的四個故事

1.停車位
瑞典富豪總部有兩千多個停車位,早到的人總是把車停在遠離辦公樓的地方,天天如此。問:“你們的泊位是固定的嗎?”
他們答:“我們到的比較早,有時間多走點路。晚到的同事或許會遲到,需要把車停在離辦公樓近的地方。”
——
多為別人著想時,路才會走得更遠。

2.借傘
孔子有天外出,天要下雨,可是他沒有雨傘,有人建議說:子夏有,跟子夏借。孔子一聽說:不可以。

子夏這個人比較吝嗇,我借的話,他不借給我別人會覺得他不尊重師長,但借給我肯定要心疼。
 
——
和人交往,要知道別人的短處和長處,不要用別人的短處來相處和考驗,否則,友誼就不會長久。

3.取經
一頭馬、一頭驢聽說唐僧要去西天取經,驢覺得此行困難重重,放棄;而馬卻立刻追隨而去,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回真經。
驢問:兄弟,是不是很辛苦啊?馬說:其實在我去西天這段時間,
您走的路一點不比我少,而且還被蒙住眼睛,被人抽打。
其實,我是怕混日子更累。
——
真正的累,來自於內心的無知與迷茫。

4.合作
一日,夜深人靜,鎖叫醒了鑰匙並對鑰匙埋怨道:“我每天辛辛苦苦為主人看守家門,而主人喜歡的卻是你,總是每天把你帶在身邊,真羡慕你啊!”

而鑰匙也不滿地說:“你每天待在家裡,舒舒服服的,多安逸啊!

我每天跟著主人,日曬雨淋的,多辛苦啊!

我真的厭倦了, 我更羡慕的是你!”

一次,鑰匙也想過一過鎖那種安逸的生活,於是把自己偷偷藏了起來。
主人出門後回家,不見了開鎖的鑰匙,一番折騰後,主人氣急之下,把鎖給砸了,並順手把鎖扔進了垃圾堆裡。主人進屋後,找到了那把鑰匙,氣憤地說:“鎖也砸了,現在留著你還有什麼用呢?”說完,把鑰匙也扔進了垃圾堆裡。

在垃圾堆裡相遇的鎖和鑰匙,不由感歎起來:“今天我們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場,都是因為過去我們在各自的崗位上,不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與合作,也沒有看到對方的價值與付出、而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彼此斤斤計較,相互妒忌和猜疑啊!
——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相互的,互相扯皮、爭鬥,只會是兩敗俱傷,唯有互相配合,相互欣賞、相互團結、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珍惜、方能合作共贏。   

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學習「抉擇」的起點在家庭!

學習「抉擇」的起點在家庭!【文/蔡三汝 臺北市教育e週報編輯】
 
 『你要吃滷肉飯?還是白飯?』媽媽問。

 『我要吃甜甜圈!』站在小吃店前的小朋友以堅定的口吻懇求著。

 聽到這一段母子對話,路過的人不禁莞爾。媽媽的建議均非孩子的選項,孩子的心中有他的最愛,而且毫不思索的提出他的選擇,爸媽們可別認為小孩啥事都不懂,眼前這位兩、三歲的幼童,也有自己的思考模式與表達能力呢!在孩子的實際生活中,舉凡日常瑣事或各種學習活動,都是孩子運用腦筋思考的練習機會,如果父母為了方便而自行安排一切,不但減少了親子溝通的機會,也剝奪了孩子學習自主的良機呢!

 「抉擇」~是需要學習的
 
 「抉擇」是一種能力,一項需要靠學習而漸漸具備的能力,也是影響未來人生發展的關鍵能力!如此重要的能力,卻可在例行的生活中養成,因為孩子們每天都會面對許多生活或學習的問題,從一早幾點起床?穿哪一件衣服出門?吃什麼早餐?走路還是搭車上學?我要先做功課再休息?還是洗完澡再做功課?這些對我們來說再稀鬆平常不過的事,但對於正在學習成長階段的孩子來說,卻是學習為自己做決定的機會。

 學會做決定,也是學習對自己負責任的開始,小時候決定小事,長大後便會勇敢果斷做大決定。平日生活細節,自己決定、自己操作,後果也由自己體會、自己承擔,遇到兩難的時候,就不會猶豫。

 「思考」從學習抉擇開始
 
 孩子未來的人生有許多需要自己面對的選擇,許多父母一方面希望孩子對自己負責,一方面又出手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就現在的升學環境而言,高中生的生涯選擇變多了,從傳統單一聯考分數制度,變成多元的入學管道,加上科技大學的申請、警大警專藝大等校的獨立招生、大陸與海外學校的申請等等,都在考驗孩子做選擇的能力。家長們基於關心,很自然的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如果建議與孩子志趣相近,則皆大歡喜,反之則可能引發親子關係衝突。曾聽聞學業非常優異的孩子選擇醫科,因為媽媽說這是大家趨之若鶩的科系,當下聽從了家長的建議,到頭來卻發現自己沒有興趣,無法繼續完成學業,此時能怪別人為我們做的決定嗎?讓孩子從小建立思考習慣,從生活中切身體驗自己決定造成的結果,相信孩子漸長就有能力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決定。

 不論孩子多聰明、多會讀書,如果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和抉擇的能力,將很難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在孩子年幼之時,將這些基礎能力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中,透過實際的體驗,最易培養思考的習慣和抉擇的能力,家庭實是建立這個關鍵基礎的起點,家長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期待每一位孩子在積極的親子互動中,用愈來愈多的好選擇,讓自己邁向圓融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