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

從生活中找尋快樂幸福

從生活中找尋快樂幸福(上)【文/ 曹麗珍 臺北市民生國小校長】




追求幸福的人生,是每個人一生的理想,有人如願、有人失望!但幸福的定義是什麼?倒是因人而異,古時候君子顏回在貧苦的生活---『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卻依然能保持快樂的心態。有人家財萬貫、高官厚祿,卻不快樂。


為什麼呢?


小娃兒初生只要不生病,吃飽就會睡覺,因為只要有吃有睡就滿足了!隨著年齡漸長,外界刺激與社會化,需求越來越多,滿足與幸福感卻越來越低,就是為什麼會不快樂的原因!現代人多少有焦慮症,不僅大人有,小孩子更會有,因為在這極度競爭的環境下,大人會將自己的理想不自覺得要孩子為其實現,所以現在的孩子被要求多、壓力也就大,尤其是生活在高社經背景的東方社會!


從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的需求理論(需求七層次)來看: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愛與隸屬需求4.尊重需求(前四層稱為基本需求)。5.知的需求6.美的需求7.自我實現需求(後三層稱為成長或存在需求)。前四層次需求與人日常生活有關,而後三層次需求,亦即求知、求美、求理想,則與生涯有關。從上述可以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找快樂,讓滿足與幸福感輕易上心頭是件容易的事!但大家追逐幸福快樂時卻捨本逐末,為大目標終日惶惶不已!


什麼時候你最快樂?競爭後奪標的興奮?失而復得的快樂?覺知到內心滿足感?前兩種要付出代價,是一種要辛苦耕耘後的滿足,但最後一種是隨時隨地可獲得的小快樂,譬如:有人睡在床上聽到外面下雨聲,就會覺得自己不必在外淋雨、還有舒服的床鋪可以睡,就有一種莫名的滿足與快樂。有人靜靜地聽著音樂看著書喝個茶,可以快樂的過一下午,感覺非常喜樂。有人看到貧困殘弱者助其一臂之力,就覺得很開心。有人騎車打球滿身汗,洗個舒服澡,精神就來了!有人種花蒔草,就心滿意足。有人自己今天跟昨日比,有進步就滿足。這種不用花很大的力氣與代價,就能得到的滿足與快樂的生活,就是儲備日後續向人生目標挑戰前行的能量。這才是要教導孩子學會與找尋的幸福良方。

2012年1月5日 星期四

用「心」看孩子

用「心」看孩子【文/虞志長 臺北市大理國小校長】






 這個暑假最能夠牽動國內運動迷情緒的人物,我想非曾雅妮和王建民莫屬了。在LPGA最新出爐的世界排名榜上,曾雅妮連續28週蟬聯世界第1的寶座;而史上首位連續兩年單季19勝的亞洲投手王建民,在睽違2年後復出,復出後的五場先發,表現出一場比一場進步的內容,拿下2勝2敗的成績。兩位運動員耀眼的成績令人振奮,但真正讓人感動的應該是他們對夢想的堅持和熱情。


 將視線從運動場回到教育現場,如何引導孩子們擁有夢想和追求夢想的熱情是學校和家長必須深思的議題。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具有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內省智能、人際智能、身體動覺智能、音樂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自然智能等的多元智能,只是每個人在多元智能中的優勢地方有所不同而已。因此,學校如何提供孩子多元學習的機會與成功經驗的舞臺;老師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找到孩子能夠專注的興趣與優勢;家長如何真實的了解孩子,接納孩子的獨特之處並給予協助支持,才是教育的核心。


 時尚設計師吳季剛、流行音樂天王周杰倫、麵包主廚吳寶春的故事,都是多元智能發展很好的註解,但也帶給我們更多的省思。一個喜歡玩芭比娃娃的小男孩在國外嶄露才華;一個考不上大學的音樂奇才引領流行;一個不愛念書的窮小孩拼上世界冠軍。教育不是要複製這些故事,是希望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路;教育不是為了成就大人們的夢想,是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做自己生命的主人。而你我正是可以為孩子打破傳統框架,用專業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發掘潛能的關鍵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