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

從十二年國民教育談學校教育[文:柯麗萍/北市濱江國中校長]

隨著經濟時代的來臨,全國的教育已面臨積極轉型之思維,因此,國民接受基本教育的年限逐漸延長已成定局,教育部自1968年開始實施九年國民教育之後,至今已43年,接著又提出十二年國民教育的政策構想,並於2014年即將實施。

教育的本質是學生,所有的教育政策,無非是希望孩子可以更有競爭力、學得更快樂,而實施十二年國教或許是解決升學壓力的最佳途徑。因為十二年國教,關係到學生的教育、家長的權益,以及國家的競爭力,強調的是「適性揚才」、「教學正常化」、「高中職優質化」、「教育 機會均等」,在這節骨眼上,身在國中教育現場的我們,更應該以「一個孩子都不少」為前提,普及菁英教育、關懷弱勢學生;以「教師專業社群」為手段,增進教師專業對話、活化教學;以「適性輔導」為依歸,增益適性輔導功能、落實生涯發展教育。

一個政策的訂定,必是集眾人智慧而產生;一段政策的推動,必然招致眾人不同意見的質疑;一項政策的實施,有賴眾人全體的支持與認同,雖然目前眾說紛紜,但如果回歸到教育現場實務及發展來思考,孩子的教育,人人肩負重責大任,我們無非是要減輕孩子的升學壓力,因此,學校教育應如何去面對、如何去應變,已為當務之急,但觀念的改變應重於制度的改變,致力轉變學校教育,順應當前實際需要,建構多元、創新的教與學,真正落實學生適性輔導,才能讓學校在經營過程中,展現教育品質、表現卓越價值、建立學校特色、發揮學校效能、提升學校競爭力,以實現「校校有特色,個個有本領,人人有發展,行行出狀元」的全人教育理想。

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

給校園多一點美感的浪漫【文/廖金春 臺北市社子國小校長】

給校園多一點美感的浪漫【文/廖金春 臺北市社子國小校長】


 從某種意義來看,「教育美學」儼然將是「未來社會的一門顯學,提昇人類生活的一把鑰匙,造福世界公民的一組密碼。」

 因為依照狄伊•哈克(Dee Hock)提出目前人類所面臨的困境有三:1.各類組織愈來愈難管理好自身的事物;2.個人與所屬的機構有愈來愈多、愈烈的對立或疏離;3.不論人類的社群或是萬物滋生的生物圈都遭受破壞而愈形紊亂。果爾如是,是不是意味著人類現今或未來所生存的環境會愈來愈惡化,生活的品質也會愈來愈衰退,社會的現象也愈來愈脫序。

 而我們也總覺得現在的孩子好像缺少了幾樣東西,例如適應生活的能力不足、缺乏自信心及安全感、人際關係的建立與互動性差、缺乏真愛和對周遭環境事務無法產生高度的興趣等等。因而我們是否應該給孩子多一點的「美感浪漫」空間和機會,不應該一再的壓抑孩子的本性,甚至抹殺了孩子天生俱來的「美感經驗」,以培養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而不是「將孩子的自我價值放在大人世界的肯定中」,一切都只是為大人的期待而活。今後的教育活動中應該注入更多的「美的元素」,活化校園美的生態文化,讓親師生都能在充滿美感的學習環境中成長與發展,快快樂樂、健健康康的活出自己。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現在雖然正處於一種高科技、高經濟、多元化的時代中,但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是會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與藝術打交道,例如聆聽音樂、觀賞電影或電視、閱讀小說或散文集等,毫無疑問,藝術可以帶給人們無窮的歡樂,所以說現在的人們過的是一個處處充滿生活藝術的年代,也可以說是一個生活美學的社會。

 因而,我們不能再讓「美」失落於校園中、失落於社會中、失落於家庭中、失落於生活中。「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美」是促進人類進步、推動歷史前進的一股積極的力量,讓我們從政府、從民間、從社會、從學校和從個人上上下下一起努力找回「美」的動能,不斷的「自我昇華」美的感覺,創造出一個人人想要的美好校園的未來!

從「教師評鑑」看到教師的專業【文/劉榮嫦 臺北市西湖國中校長】

從「教師評鑑」看到教師的專業【文/劉榮嫦 臺北市西湖國中校長】


 教育部在2011年元月頒布《中華民國教育政策報告書-黃金十年,百年樹人》,作為2011-2020臺灣教育的發展藍圖,而其中除2014年起實施12年國民基本教育之外,另一項關鍵就是預計2011年底修訂國民教育法,為「教師評鑑」完成法源基礎。筆者今年11月26日參加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舉辦的「兩岸三地校長學學術研討會-教師評鑑」,獲益良多,除一一拜讀所有篇章,並對每位作者的高見表達由衷敬意之外,更摘要引用幾位專家學者的意見,以饗讀者:

 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黎萬紅教授指出香港及中國大陸為提升教育素質、培養國際競爭力,兩地均強調教師專業發展作為教育改革的核心。在香港,教師評鑑是以校本「課堂觀課」為主,校長、副校長及科主任每年對教師課堂表現作出判斷,並對教師整體工作表現撰寫工作報告,然後通知面談。而中國大陸除有嚴謹的教師分級外,更對教師在「德、能、績、勤」四方面作評價,「德」指的是教師的職業道德,具端正的教學思想;「能」是在學期內完成教學任務及各項工作,不對學校的各項檢核作成負面影響,而教師本人的研究文章及參賽獎項也列入考量;「績」是指學生的各項成績及競賽得獎紀錄;「勤」指的是沒有遲到、早退及缺課紀錄。雖然課堂教學是教師工作的核心,但兩地教師在不同比賽中獲獎與在行政方面的表現,才是教師升職的主要影響因素。

 市教大張德銳教授提出以形成性評鑑為主,以總結性評鑑為輔的「區別化教師評鑑體系」,內涵計有初任教師導入輔導與評鑑方案、資深教師的專業發展方案及不適任教師的協助與處理方案。黃三吉校長認為當前在臺灣最好的教師評鑑方式就是實施教師分級制,他建議先擬教師職務分級指標(校務參與、教學表現、學生輔導、研究著作、教具教材、與教學有關之進修、對學校的貢獻及社區投入等八項),再主張分為三級教師、二級教師、一級教師和高級教師四級制度。臺南大學黃宗顯教授認為教學不僅是技術,也是一種藝術,他從美學視野來探討教師教學評鑑可關注的內涵,包括「令人感動的愉悅」、「理念與情性」、「創新突破與成長」、「想像與開放」、「巧妙與交融」、「合目的與價值」與「精神自由自主」等。國北教大鄭崇趁教授以智慧資本理論為軸心,以教師角色職責及社會期望為半徑,運用評鑑指標論述,彩繪教師核心能力、認同承諾以及績效表現應有的面積色彩,搭建圓滿的教師評鑑指標與實施方式,希望能提供「教師評鑑入法」後的實務操作參考。

 專家學者的做法看法雖有不同,但回歸到教師自我角色的定位與認同上面,想想自己要成為怎樣的教師?教學理念是否是真實生命的願景?教育是良心事業,如果透過「教師評鑑」的各項專業規準,協助教師作個人專業成長,讓課堂教學更優化,學生學習更具成效,進而促進學校整體校務發展,提升教師社會地位與專業形象,那麼「教師評鑑」應該是水到渠成的。期盼透過不斷的研習進修,使每位教師都是評鑑專家,讓自評他評成為習慣,用一雙善意的眼睛及一顆柔軟關懷的愛心來自助助人,形塑優質專業的教師文化,那麼學生就是最大的受惠者。